
“男性妇科病”论文的离谱产业链

5月7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发布情况通报:关于网络上涉及我院职工的相关论文信息,我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核实处理。经核查,相关论文存在科研失信行为。我院依规依纪给予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降级、通报批评等处罚。
据报道,近日,一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论文,因患者数据男女比例引发网络热议。该论文名为《腹腔镜联合GnRH-a对不孕伴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并收集了在该院的100例患者样本。样本病例中,男性患者达64例。该论文2018年发布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外医疗》期刊。
此前,一篇2017年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的论文被曝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热议。5月5日,该院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承认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对护士霍某某给予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论文情况说明。图/齐鲁医院官方微博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农村卫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多个期刊,均存在妇产科领域论文中出现男性患者的情况,所涉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产后出血等。
医学论文频频出现低级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专家认为,医学论文“翻车”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以论文代写为业务的灰色产业链,而这一产业链的出现,与当前医院职称评价机制中设置的论文指标有关。
“妇科男患者”并非个例
记者梳理发现,由中国保健协会主管主办的《中国医药指南》发表的2篇妇产科领域论文,也出现了男性患者。
2018年发表的《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一文“选取了出现羊水栓塞的高危产妇14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有31例女性患者、34例男性患者;对照组中有32例女性患儿、33例男性患儿,最小的患者有28岁,最大的患者有48岁”(注:原文表述如此)。
“他们打错了,应该是女,打成了男,出版后寄过来,我也没核实。”该文章作者抚顺市中心医院产科护士王忠红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其文章出现男性病例是出版社失误所致。
无独有偶,该期刊2015年发表的《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联合卵巢移位、阴道延长对患者性生活质量及内分泌水平的影响》,第一部分资料与方法介绍中,将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60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观察组中55例为男性,45例为女性。该文章作者为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门诊医生智秀峰。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该学术不端问题是由于当时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目前已辞退涉事编辑,并制定整改措施。
类似的问题论文还在被不断曝出。201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中国农村卫生》发表了一篇名为《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的文章,研究抽取了69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但69例患者中“男35例,女34例”。该文章作者为河北省宁晋县医院妇二科医生赵丽娜。
《中国农村卫生》编辑部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已成立专班全面彻查,由于2014年的部分工作人员现已调岗,尚无法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正从多方面还原事件。后续将对刊物内容全面自查,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填补漏洞。
今年2月,《自然》发表文章,首次对全球撤稿机构进行统计和分析。文章显示,全球撤稿数量最多的机构中,前10位有7家是中国的医院或医学院,位于首位的是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2024年共有超过5%的论文被撤回。该文章指出,大多数论文的撤稿原因都与不当行为有关,问题症结在于部分医院青年医师通过论文工厂购买伪造稿件。
图/图虫创意
“造假都不认认真真地去造假了”
“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连造假都不认认真真地去造假了。”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某些情况下,医生为了评职称需要发论文,就会找到“论文工厂”,后者会与杂志社串通好,只要付钱,论文就一定能发表。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这样的低级错误,说明论文作者自己都不仔细去看,“论文工厂”也不认真去写,杂志社也没有认真去审。
《中国新闻周刊》以客户身份向一家医学论文代写机构咨询论文投稿服务。该机构工作人员询问:“需要什么时间见刊?自己有文章吗?”据介绍,该机构的论文投稿服务主要分为“代发”和“写发”两种,如果客户手上已有写好的文章,机构就只负责投稿和联络接收。
如果购买“写发”服务,机构还能安排“专业”的写手代写论文。而在记者试图确认写手身份时,工作人员则拒绝透露,但反复强调“他们是专业的”,还说“写手知道杂志社的喜好”“都是(杂志)社里给安排的”。
两种服务的投稿成功率也有所不同。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代发”的情况下,客户要先将自己写好的论文发给论文代写机构,再由机构送交至杂志社编辑处进行预审,接收率并非100%。但如果购买“写发”服务,因为该机构跟期刊有合作,那肯定是“包录用的”。
随后,该机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推荐了4本医学领域的北大核心期刊,称能与这4本期刊对接“写发”服务,一篇论文的写发费用价格在4.35万—4.6万元间,版面费需要自理。当《中国新闻周刊》询问这样发表的论文是否能用于医院评职称时,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北大核心(期刊),国内的顶尖刊物了,必须能评职称。”
金春林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还同时担任《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多家杂志编委的职务。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编委审稿时会重点关注科学性和准确性、创新性与学术价值、逻辑结构与规范性、伦理的合规性四个方面。
在金春林看来,论文中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这一低级错误反映了低质量期刊审稿流程失效、为盈利降低标准的问题。同时,部分作者科研诚信缺失,为了升职铤而走险,编造数据或者虚构病例。
“男性患子宫肌瘤”论文截图。图/论文原文
制定职称评审差异化评价体系
前述医学论文代写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找他们代写论文的客户,不少都是用于医院评职称。段涛也提到,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临床医生是没有职称、不需要晋升的,也就不会导致医学论文灰产泛滥的乱象。他反问,国内医院的职称评价体系多大程度上跟论文挂钩?
某国内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邓敏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所在医院用于职称评价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论文作为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根据期刊级别和作者顺序赋予不同的分值,如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院II区期刊上发文可获得20分。
福建省某三甲医院一名从业5年的护师林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护士的职称晋升之路包含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五个阶段,自己近期正在准备主管护师的职称聘任,所在医院不仅要求通过相关技术考试,还需满足6年工作年限、1篇核心期刊或2篇普刊论文等要求。
“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在35个小时左右,遇到病人高峰期或抢救等情况,经常需要加班。”林茜表示,这样的工作情况下,写论文精力有限,目前手头上有一篇待接收的论文,从前期调查、数据收集分析,再到最后成稿,花了近八个月时间。
“早期医院管理审核不严时,经常有人为评职称,会找论文代写。”林茜表示,近年来,其所在医院进一步加强科研论文的审核,不仅写作前要求论文题目需经由护士长审核通过,操作过程中,护士长也会进行中期监督,且最后成稿也需要护士长审核后,才能投给期刊。“现在身边大部分同事会自己写论文,但仍有个别会找机构代写。”
“推动技术进步一定是少数人的事,不是所有人的事。”段涛表示,将论文纳入职称评审指标的初心是好的,论文、课题成果相较于临床工作更容易量化。但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基层医生晋升也有发论文的指标,他们没有接受过论文方面的培训,没有能力发论文,就只能被迫造假、找“论文工厂”。
金春林认为,医院职称评审应制定差异化评价体系。医学论文作为医学进步和科研能力评价的客观指标,存在于职称评价体系中是合理的,但应仅在顶级医院设立。基层医疗机构临床任务较为繁重,如果因硬性的论文指标,导致基层医生被迫通过论文造假满足要求就不合理了。“不能为了写而写。”
林茜也认为,科研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护人员的临床水平,也能提高对临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但更多的临床能力,如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应急处理、沟通能力等很难通过论文反映。“对医生和护士而言,更重要的职称评价标准,应是临床实践。”
邓敏提到,论文的接收上,存在临床研究的论文比基础研究的论文“地位低”的不公平现象。金春林表示,基础研究会更受到一些期刊的青睐,是因为基础研究更容易体现学术创新性,而临床研究往往是基于一些重复的工作,通过技术的改良使得临床疗效的提高。
“我建议今后编委当中要多引入临床专家参与评审,侧重研究对实际临床工作的意义。对临床治疗有改善的一些科研成果,我觉得应该都登出来。”金春林表示,这样能优化期刊审稿标准,鼓励多学科合作,提升医学论文的综合价值。
(文中邓敏、林茜为化名)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310.html发布于 2025-05-08 10:21: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