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元的冥想班,白领花钱买自我安慰

清晨 7 点,位于广州 CBD 甲级写字楼楼下的一家瑜伽馆已亮起了灯。十几位白领身着露露乐蒙的瑜伽服,手握一杯冰美式,在等待一场 " 疗愈之旅 "。她们跟随导师的指引闭目盘坐,耳边是钵音的交响,鼻腔里萦绕着香薰蜡烛的檀香气味。
但当一小时的课程结束,走出冥想馆的白领们立刻不约而同地低头刷起手机——客户群的未读消息提醒、同事沟通工作的邮件、银行发来的房贷还款提醒、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等,如潮水般涌入屏幕。花费 3999 元购买的 " 心灵 SPA",仿佛只是给焦虑蒙上了一层滤镜。
近两年,国内疗愈产业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根据《疗愈经济用户报告(2024)》,中国疗愈经济规模达到 10 万亿元人民币,约 60% 的城市青年人有焦虑情绪,其中 18% 为中度或重度焦虑。各类打着疗愈之名的颂钵冥想班异常火爆。
一家网红瑜伽疗愈中心的标配往往是 " 洞穴式空间设计 + 有机素食套餐 + 心理学硕士导师 " 的一站式服务,甚至在冥想课程中,专门有摄影师为学员们拍照,以便她们在课后获得朋友圈打卡素材。这些坐落在城市里形形色色的颂钵冥想班,究竟是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一、冥想打卡,另一种仪式感陷阱:在冥想垫上复刻 "996"
在乔布斯年代的美国硅谷,冥想是一门显学。
1982 年,27 岁的乔布斯让著名摄影师安娜 · 沃克尔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乔布斯端坐在空荡的房间中,手握茶盏,已然进入冥想状态。那张照片至今仍广为流传。扎克伯格每天早上花 30 分钟进行冥想,这个简单的仪式能帮助他放松身心、调整状态,迎接新的一天。冥想能够让他在喧嚣的商业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能帮助他拥有清晰的思考能力。
硅谷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字的 CEO 和投资人,都在通过冥想来缓解高压工作带来的焦虑,甚至到了 " 你不冥想,就不算硅谷圈精英 " 的地步。他们相信通过让大脑进行短暂的休息,可以改善大脑的状态,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如今,中国北上广深的职场也开始流行冥想和禅修的疗愈风潮,有的人甚至把冥想纳入 KPI 考核,例如," 本周必须完成 2 次深度冥想 "。
36 岁的广告总监林悦在每周三晚上 7 点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国贸某高端冥想馆。她熟练地铺上 699 元购买的抗菌瑜伽垫,在香氛氤氲的 " 星空冥想房 " 里看了一眼手机里的日程表:19:10~20:00 是冥想课,20:30 是视频会议,21"00 是改方案。
当颂钵声响起时,她的斜方肌仍保持着工作时的紧绷弧度,睫毛膏晕染的眼皮下,眼球每隔 2 分钟就会颤动。此时,她设定的智能手表震动提醒她收到了新的微信消息,这让她刚开始放空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工作上,忍不住思索:是谁发来的信息?她的眼球又颤动了一下,脑子里快速闪过手头上几个项目的 deadline,最终克制住了看一眼智能手表的冲动。
冥想师注意到林悦面部表情的紧绷,走到身边轻声提醒她放松身体,要让意识专注于当下。她的肩膀轻微晃动了一下,背部依然保持直立。
林悦说:" 老师说观察呼吸就能清空大脑,可我满脑子都是客户提案的 PPT 还有哪些遗漏的内容。" 就在最近,林悦去了某三甲医院心理门诊,当她拿到那张确诊中重度焦虑症的报告单时,她的心头反而松了一口气——这个结果早已在她意料之中。辞职的想法林悦已经反复思考了一年半,每当她看到房贷账单时,她都告诉自己再忍一忍,多存一点钱,明年一定要辞职。
抛开一小时冥想时间的效果不谈,对林悦来说,这是她的休息时间。" 广告行业是长期跟人打交道的工作,经常随时随地开大小会,还有一堆琐事。脑子闲不下来,被各种让人心烦意乱的东西充斥着,一年 365 天,除了几个大型节假日可以喘口气,其余时间都是被这些事情包裹着。再怎么忙,我都要逼着自己每周必须抽出一个小时去练习冥想,这是我给自己忙碌生活中的一点休息时间。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我的身体是由自己掌握的。"
在不得不工作和想强迫自己休息的割裂中,林悦不知道焦虑的状态何时会达到巅峰。冥想课结束后,她把在瑜伽馆购买的能量水晶塞进她的古驰包里时,水晶的边缘恰好压住了那盒随身携带的抗焦虑药。
二、消费主义裹挟下的 " 伪休息 " 产业链
在杭州一家远离市区喧嚣的瑜伽工作室内,28 岁的网红时尚博主桃子盘坐在瑜伽垫上,第 8 次举起手机拍摄腿部交叠的 " 双盘莲花坐 "。她将滤镜调到 " 清冷禅意 " 模式,配文 " 周末 gap 的第一天,和焦虑彻底断联(双手合十 emoji)",随即点击发布小红书。当导师引导她 " 感受呼吸的流动 " 时,她脑海里正在飞快地思考着下一个拍摄的内容。
桃子说:" 我的工作就是向粉丝展示我的生活状态,其中包括我是如何休息的。" 桃子的手机相册里存着 32317 张未发布的废片,备忘录里写满了选题灵感:" 凌晨 5 点打坐冥想坚持了一个月之后 "" 焦虑症最应该做的五件事清单 " 等。为了展现这趟为期三天的冥想静修之旅,桃子的行李箱里并列放着名牌亚麻禅修服、环形补光灯、两台拍摄用的相机、三个充电宝,这些都让这场以休息疗愈为主的活动变得虚伪。
冥想结束,她拿起手机进行自拍,身体已经形成了 " 爆款姿势 " 的肌肉记忆——脊柱前倾 15 度,便于用镜头捕捉下颌线;双手刻意悬在膝上并且十指关节放松,以便在不经意间展示新做的裸色美甲。当她试图向粉丝描述冥想可以带来 " 内在平静 " 时,其实心里默算着亚麻禅修服的销量是否能达到客户的要求。
除了亚麻禅修服,桃子的店铺里正在售卖的还有瑜伽垫、沉香、蜡烛、香氛、能量水晶、水晶手串等疗愈赛道的衍生品。每个商品下面 "100+" 的数字,是在用销量表达人们对于疗愈以及这个动作能带来的仪式感的渴望。" 低能量的人更要冥想与休息,这样才能保护你的能量不流失,减少能量的损耗。" 桃子在直播间里向粉丝如此建议。
在这个以流量为主的时代,桃子认为,冥想这类活动不过是流量战场上的一个道具。当她向粉丝们表演如何休息时,她其实处于工作的状态。桃子说:" 其实都是市场需求,大数据显示疗愈赛道是如今不可忽视的大热门。网红的日常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也有被流量支配的无奈。"
正因为看见了市场对于休息的需求,打着疗愈幌子的机构才得以野蛮生长,不断壮大。许多机构通过精心包装的商业手段,套用心理学、哲学、宗教等体系里的概念,编造一套自洽的疗愈理论,然后包装导师人设、虚构导师头衔,通过自媒体做矩阵传播,再设计阶梯定价的产品一步步吸引消费者买单,最后等待消费者走进圈套。
当消费者购买这类疗愈服务时,有多少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 这钱花得值吗?"
三、当休息成为奢侈品,人们如何完成自洽?
《自然 - 精神卫生》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课程能够为成年人所面对的心理困扰带来轻微到中等程度的缓解,并且这种效果可以持续长达 6 个月。前提是,当事人需要专注投入冥想练习中,而非假模假式地做流于表面的功夫。
上海一位拥有 10 多年教学经验的瑜伽老师 Lisa 说:" 其实不少客人刚接触冥想课时都会问我:‘冥想时总是静不下心来,怎么办?’‘为什么冥想后的平静总是转瞬即逝?’,我会告诉他们,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在瑜伽里,我们会说,头脑里的思绪就像猴子,跳来跳去不得消停。如果你去观察你的念头,会发现它们常常是无厘头的,自动冒出来,这个念头还没结束,其他念头就冒出来了。而都市生活的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外部刺激,每天有很多的(事情)发生,让我们的感官接收器忙个不停。
冥想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在逐步练习中慢慢形成只‘观看’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不是立刻让自己栽进去。冥想是一种练习,需要持之以恒,让我们的念头和感受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静静地观察。你会发现,原来你不只是你以前知道的自己,你还有超出以前的自己的部分,就是这个观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曾祥龙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学、正念冥想和慈悲冥想 。他发现,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冥想课程存在过度简化和盲目应用的问题,忽略了冥想背后的原理。尽管冥想给大脑带来了改变,但更重要的是冥想过程中每一个心理操作的目的。
中国的疗愈产业正处于井喷式发展时期,从寺庙禅修到商业冥想馆的异化背后,是人们想要知道应该如何让自己停下来的迫切需求。但人们如果倾向于用金钱购买 " 被规划好的放空 ",反而挤压了真正的休息时间。要知道,免费的 "20 分钟公园效应 " 和在商业空间里付费冥想,最终的效果也许并无不同。
疗愈产业的本质是为人们提供情绪价值、心理疏导,更高层次是帮助他们改变人生,最终目的是教人如何在变化无常的社会里 " 心安 "。当疗愈产业在不断兜售 " 更好的自己 " 的幻象时,如果人们在自我优化的迷局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那么恭喜你,你买的不是疗愈,而是给自己续费 " 我在努力变好 " 的幻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编辑:L,作者:郑依妮,题图来自:AI 生成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564.html发布于 2025-05-10 15:21: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