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 极氪私有化回归吉利

在小米汽车的强力冲击下,吉利汽车宣布将对新能源汽车品牌极氪进行私有化,价格为每股ADS 25.66美元,总报价65亿美元。这一报价比过去30个交易日的均价高出20%。
极氪成立于2021年,从吉利拆分后于2024年5月登陆纽交所。上市仅一年后,极氪就进入了私有化退市流程,在造车新势力中颇为少见。吉利方面表示,极氪私有化是为了进一步落实《台州宣言》,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品牌协同,强化吉利汽车的全球竞争力。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极氪上市后股价长期低迷。
极氪上市首日表现惊艳,相较21美元的发行价,收盘大涨约35%。但随后一年间,极氪股价起伏不定,一度触及13美元的低点,最高也不过33.32美元。在宣布私有化前,极氪股价徘徊在20美元上下。股价低迷意味着极氪难以从二级市场融到大笔资金,同时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独立公司上市地位的意义变小。
整个2024年,极氪总销量超22万辆,同比增长87%。但亮眼成绩背后,两款主力车型——大中型猎装轿跑001和中型轿车007的销量高开低走。其中,极氪001去年1月销量接近5300辆,6月攀升至1.4万辆,下半年却一路走低,12月回落至7700辆。007在1月售出5800辆,随后逐渐下滑,12月跌至不足2500辆。进入2025年,这两款车型的颓势仍在延续,今年前4个月,极氪累计售出5.5万辆车,年度目标完成度约17%。
极氪曾被视为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代表,产品力出众的001让极氪收获了一众拥趸,“豪华+高性能”成为极氪的醒目标签。但最近一年多,新能源车企纷纷推出20万~30万元价位的新车,与极氪形成直接竞争。尤其是小米SU7,定位和定价与极氪001/007接近,被视为后者的最大对手。去年7月,小米宣布SU7单月交付破万辆;同一个月,极氪001售出9300多辆,相比6月的1.4万辆大幅下跌。
面对小米汽车的冲击,极氪启动私有化,重回吉利体系。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在内部信中称,极氪将主打30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极氪通过发布新车,整体销量仍在提升,但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得到青睐。如今,吉利谋求将极氪私有化,可视为小米汽车“蝴蝶效应”的余波。
极氪股价过去一年的走势与其新车发布节奏及竞争对手的动作相关。去年5月,极氪刚刚登陆美股时,首日大涨35%至28.26美元,但好景不长,极氪股价旋即掉头向下,8月中旬一度下探至13美元。这三个月恰逢小米SU7发布、销量快速爬坡阶段。随后半年多,极氪展开全面阻击,一边更新主力车型,一边拓宽SUV产品矩阵,但竞争对手也在快马加鞭。这种喜忧参半的竞争格局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态度割裂,极氪股价多数时候在20~30美元区间波动。
美股投资人并不青睐极氪。从市销率来看,极氪仅为0.6倍,远低于其他新能源车企。极氪股价无法继续向上突破,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IPO没能完成预期募资目标,倘若上市后股价飞升,极氪尚可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从二级市场汲取更多资金;但一年过去,极氪股价始终不温不火,这条弥补之路也很难走通。此外,作为美股上市公司,极氪需要改进公司治理架构和财务规程,按季度披露业绩,透明度提高却会带来更大外界压力。
在此情况下,极氪没有必要死守美股。启动私有化、回归吉利帐下,继续从集团获得资金、资源的支持,显然是更合理的选择。事实上,极氪从未真正走出吉利,而吉利也没有真正“放飞”极氪。如果在外“混得不好”,极氪回归吉利几乎是板上钉钉。
吉利四年前成立极氪后提供了全方位扶持,包括资金、资源和技术支持。极氪此次私有化回归年初就有征兆。今年1月,极氪合并吉利旗下的领克,新成立极氪科技集团。这场交易后,极氪股价短暂冲高至30美元上方,但3月中旬后又跌回低位。这或许是促使吉利结束“亲儿子”的海外漂泊,将其迎回家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边,吉利也需要极氪的回归。吉利长期存在市值倒挂的难题。把极氪私有化、拿回来,除了推进所谓“一个吉利”,资本故事也更容易讲得通,困扰已久的倒挂问题也有望缓解。极氪和吉利正面临一个逐渐显露的新问题:小米做了怎么办?小米汽车的真正刀锋在于以雷军为中心的“现实扭曲力场”。面对这样的对手,其他车企在营销层面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目送小米SU7一骑绝尘。
在小米SU7狂飙突进的一年间,极氪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蔚来、智界、阿维塔、智己等新势力均打算在20万元级别高性能车领域有所作为,但没有一家能够抵挡SU7之锋芒。能够免疫“雷神打击”的,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车企。其他车企难以在小米的舒适区硬碰硬,只好继续走差异化的路,要么聚焦于增程式,要么绕过20万元价格区间,做更贵或更便宜的车型。
打不过就绕过,似乎也是极氪的新竞争策略。极氪此前宣布,将主打30万元以上市场;产品路线图上,除了上海车展亮相的“杭州湾库里南”9X,还有一款体型略小的SUV将在下半年发布。这是小米暂时没有触碰的细分市场。小米汽车稍稍放慢了脚步,也让其他车企看到了难得机会。以智驾为例,小米等车企纷纷将智驾改为“辅助驾驶”后,只有华为ADS尚未改名,这显然暂时成为鸿蒙智行的独占优势。而从细分车型来看,小米目前只做了中型轿车和SUV,对于小微车型、大型轿车和SUV、硬派越野、MPV、皮卡等,以及增程式车型力有不逮,产品矩阵留有大量空白。相比之下,不少车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布局。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669.html发布于 2025-05-11 11:37: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