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气死我了

文丨李月亮
假语录横行江湖。
我们的思想净土,怕是保不住了。
01
莫言:我没说过!
莫言这几年颇为苦恼。
因为网上到处流传他的假语录。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人们很喜欢把一些不知出处的话,安在他身上,让他“不劳而获”。
而坐收渔利有时候也不是啥好事。
因为有些东西还挺扎手的。
所以前几天,莫言亲自上线打假:
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
比如下面这句,你可能眼熟:
“最讨厌正月里走亲戚,你拿两样破东西来我家了,我忙碌半天做一桌子菜给你,赔着假笑聊着家常。"
这句话有点像流感,每到春节前后就会大面积流传一波。
因为有了莫言代言,又准确切中当代年轻人断亲的想法。
所以这几句话传得比病毒还快。
但它跟莫言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
硬往莫言身上安,让莫言很不安——
这不把过年走的亲戚全得罪了吗?这谁受得了。
所以莫言不得不出来辟谣:
我确实写过童年时期的过年习俗,但这句我没说过,并且我一点也不讨厌正月里走亲戚。
还有下面这些“莫言经典语录”,你大概率也看见过,但都是假的——
“我负责两种人:生我的,我生的。
我挂念两种人:肝胆相照的朋友,相濡以沫的爱人。 ”
“我不够成熟,不够圆滑,不够老练。
没关系,我只不过是一个晚熟的人。”
“无论山有多高都有鸟飞过去,无论网有多密都有鱼钻过去。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
“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女人,她是另一个男人的脸面。
不要去碰一个已婚的男人,他是另一个女人的余生。
不是你的女人,不要嘘寒问暖。
不是你的男人,不要情意绵绵。”
莫言明确表示,统统不是他说的:
“这些话都很好,但我不能掠美啊。”
事实上,这不是莫言第一次打假了。
早在2022年,莫言就曾提到,很多文章不是自己写的,却被属了自己的名字。
《莫言说》《我》《酒色赋》……都是假莫言语录。
还有一首《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也是牢牢贴住莫言的标签,撕都撕不下来。
这首写得还挺好——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
自己走不出来,
别人也闯不进去。
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
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
这首诗甚至入选了某大学的教材。
出版社还给莫言邮寄了400元稿费。
这400元的天外飞财,莫言拿着很烫手。
于是喊话原作者:
谁家的“孩子”,抓紧领回去吧,顺便把稿费拿走。
我很理解莫言的心情。
因为我也是一个写作者,偶尔也会看到别人的话被安在我头上。
老实说,那些话就算说得很好,我心里也是排斥的。
因为写作者往往求真。
不是自己的东西,硬装在自己的筐里,心里会别扭。
而要是给你安些三观不正的话,那就更可怕。
我有时看到一些莫言语录,都替他瘆得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男人接近女人,要么图你年轻漂亮,要么图你的身子……”
记得张爱玲晚年重看自己的第一部长篇《连环套》。
觉得写得很差,深感惭愧,评价说“通篇胡扯,不禁骇笑”。
我猜莫言看到自己那些有毒的假语录,恐怕也要叹一句“通篇胡扯,不禁骇笑”吧。
02
鲁迅:我也没说过!
不止莫言,很多名人都深受假语录之苦。
最严重的是鲁迅、杨绛、余华、董卿、张爱玲、林徽因,这假语录界的六大金刚。
网上有无穷无尽的句子,都挂着他们的名字借壳上市,疯狂传播,完全拦不住。
比如鲁迅。
作为国民作家,鲁迅的名字和莫言并列好用。
以下假语录,你可能也听过:
“先打断你的腿,再给你一副拐杖。
然后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你要懂感恩。——鲁迅”
“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
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鲁迅”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
“本身就穷,折腾对了就成了富人。折腾不对,大不了还是穷人。——鲁迅”
这种像模像样的倒还凑合。
但是另外一些奇奇怪怪破破烂烂的话,可能鲁迅看了都想报警:
“年轻人,多吃蔬菜,少熬夜。——鲁迅”
“晚睡的人没对象。——鲁迅”
“爱上一座城,因为城中住着喜欢的人。——鲁迅”
其实如果你读过两本鲁迅的书。
就能大体分辨有些话不可能是鲁迅说的。
鲁迅虽然写白话文,但多少带点古文的气息,从不说口水话。
他情感浓烈,但更多抒发在社会、民众、师友方面,没有小女人那种爱来爱去哭一场的哀怨。
以下是正版鲁迅经典语录,大家可以点赞收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摩洛士利说》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鲁迅杂文精选》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杂感》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小杂感》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小杂感》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题辞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叶》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
03
杨绛:到底谁说的?
同样被塑造为“励志鸡汤大师”的,还有杨绛。
有个流传很广的《百岁感言》,署名杨绛——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写得确实不错,不过真不是杨绛写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辟谣。
实际上,杨绛确实有百岁感言,但一部分原话是: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心静如水,准备回家。”
平实的语言,展示出一位百岁老人平静看待生死的状态。
其实也很动人。
只是它可能不符合大众需求,就硬生生地被偷梁换柱了。
杨绛:我可没说
类似这样的事,非常多。
有一首诗,流传很广: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此诗被赞为泰戈尔最美情诗。
但它的作者其实是张小娴。
张小娴多次认领,可惜根本领不走。
这种误传只要开头错了,就会以讹传讹,越传越讹。
最后原作者再怎么声嘶力竭地说“是我写的啊我写的”。
人们也会云淡风轻地传颂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泰戈尔……
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你的孩子就在你面前,你却抱不走。
04
我们的思想保卫战
为啥会有这么多乱象?
我觉得核心原因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太随意了。
过去的报纸杂志要是发一篇文章,那必须字斟句酌,不得有误。
作者写,编辑改,主编审,校对再把关。
因为那时候资源稀缺,“发表”是件很隆重的事。
媒体也都是很在乎权威,必须维持自家声誉。
你把莫言的话安到鲁迅身上,真丢不起那个人。
但是现在,人人可以随手发点什么。
甚至无需对正确性、真实性负责。
比如你看到有句话挺上头,想发出来。
又觉得没个名头少点意思,就索性加个“莫言说”。
没有人会管你。
而且想管也很难。
因为莫言写过1500万字,真不好判断他说没说过某一句。
所以你随随便便就能制造出一条莫言语录。
而那些原本平庸的话,一旦有了莫言加持,立刻就有了真理般的神圣感,开始自带传播魔力。
据说“莫言说”三个字,能让一个语录的流量立翻5倍。
所以流量时代,语录造假之风根本刹不住。
现在很多,以后会更多。
这背后有个深层的因素——
人性本身就是崇拜权威+迷恋捷径的。
现代人,越来越懒得真正去读莫言的大部头作品。
但又觉得应该有所了解。
所以看到莫言语录,便会认真起来。
希望从这几句摘抄里获得些营养。
如果这几句话又刚好说得不错,能给人提供些精神慰藉和共鸣。
那妥了,爆款产生了。
一个个爆款流传,莫言就成了行走的人生导师。
事实上这些人真不了解莫言。
其实莫言的文字很朴实。
他的小说主要是靠魔幻精彩的情节胜出,比较少有文采飞扬的鸡汤金句。
我仔细看了网上流传的莫言语录。
感觉基本都不是他说的。
那些假语录,流量还非常大,动不动几万赞。
说明大部分人是当真的。
我觉得也是不太好。
虽然这种事也不赢天赢地,看个乐呵无妨。
但被那些俗里俗气的假语录蒙骗,也有点糟心。
如果再稀里糊涂借用了,还显得自己有点傻。
所以还是想提醒大家,以后看到名家语录,务必留个心。
莫言语录不要信,鲁迅顶多信一半。
杨绛引用要谨慎,余华轻易别转发。
在信息洪流中保护好自己的思想。
也给大咖们减少点麻烦。
更清净一下互联网空间。
一举三得。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783.html发布于 2025-05-12 10:30: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