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计亏损10亿”,桂林旅游老矣

作者 | 朱秋雨
编辑 | 赵靖含
如果评选国内最天赋异禀的旅游城市,人们口口相传的“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一定榜上有名。
然而,今年刚进入春天的旅游旺季,正是漓江风光再次美妙的时候,一条关于“桂林旅游累计亏损10亿”的讨论,却在互联网疯狂蔓延。有媒体报道,坐拥桂林两江四湖、银子岩等核心景区的上市国企“桂林旅游”,自2020年以来已累计亏损近10亿元。
4月29日,“桂林旅游”披露财报,称一季度营收8262.71万元,同比下降6.63%。而在2024年,其年度营收仅为4.32亿元,同比下降7.58%,年度净亏损共计约2.04亿元。
截图自桂林旅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028)
名气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桂林旅游”,到底怎么了?
回溯桂林的“成名”时间,那是比改革开放更早的时候。197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桂林正式对外开放,与北京、上海、西安、广州一起,成为中国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城市之一。不少桂林人都有印象,从此,桂林决心一扫工业带来的污水与废气,大力治理漓江沿岸生态,全力发展旅游。
为了与山水相映成趣,1980年代开始,市区新建楼房都有限高规定,不得阻挡山峦风光。
这一王牌旅游城市,在近年屡次被曝乱象,给当地旅游业蒙上灰霾。
倒退的旅游数据背后,桂林正与许多以自然风光为卖点的城市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在互联网主导的旅游景观时代,缺乏网感和抓人亮点的桂林,正逐渐被能够定义市场的年轻人抛弃。
失落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像一句俗语铭刻在中国人心里,令很多人忘记,这句诗还有下一句——“玉碧罗青意可参”。
这是南宋官员王正功的“感慨”。诗文作于1201年——从唐宋时期开始,文人雅颂已经开始为桂林山水“造势”。
20世纪初,世界各地旅行家开始旅居桂林,为山水碧波心醉。“清晨,当一轮朝阳将半数的曙光投射于群山之上时,这儿简直是仙境。每一座山都让人回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美国旅行家威廉盖洛在1911年写道,“我们预言,那些倦怠了欧洲之乏味的游客,会在不久的将来抵达长城、扬子江、黄河,以及桂江上游地区(桂林)的美妙仙境。”
桂林阳朔/图源:Unsplash
90后浙江上班族张丽洁,就是因为文字与诗句传递的烂漫而选择了五一假期去桂林。她记得小学课本里关于桂林山水的描述,“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她对南风窗比喻,去桂林看山水,就好比中国人都要到首都一样。这是她的执念,“虽然来之前(我)看过不好的评论,但还是挺期待的”。
旅行第一站,她选择了桂林阳朔县,这里素有“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但第二天她就得出结论:“绝对不会来第二次。”
张丽洁拍下的风景/受访者供图
闹心的首先是道路拥堵,除了汽车,“一路到处都是载客摩的和骑电瓶的游客”。行驶在狭窄的马路上,张丽洁发现,“很堵的路口,硬是见不到一个交警(维持秩序)”。
一次,她们搭坐三轮车,乘坐到半路,司机告诉她们要加价。“不接受加钱你们就赶紧走。”此外,当地司机还很喜欢说脏话,这些观感叠加起来,是来自发达省份的她从未遇过的场面。
对于想要自由决定旅程的人而言,更闹心的还是信息差。5月2日,张丽洁一行按照网友的经验,打算到漓江西岸的相公山看日出。清晨4点半起床后,一行人抵达相公山景区,没想到门口已经是乌泱泱的人群——众人都堵在了景区门外。
张丽洁起初还以为人们都在排队买票,但她后来发现,大家在吵架。原来,景区官方并未推出售票小程序,在携程等平台出售的票不被相公山景区承认。
景区门口立着的告示/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还告诉众人,售票时间为早上7点,与大家在网上查到的“凌晨5点营业”时间不符。这一天,游客就在与景区人员的吵吵嚷嚷之间,错过了看日出的时机。
从广东到桂林的张强一家也在五一假期经历了“糟心事”。5月1日21时许,张强兴高采烈地抵达阳朔高铁站后,正打算叫网约车前往酒店,没想到在起点处就遇到了大难题。
那天夜里,一家三口等待了2个小时,还没等到一辆愿意接单的车。
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各种摩托车和原先开滴滴的师傅”。无一例外地,他们都表示,需要加价才愿意接单。
“原来10公里的路程,(最高)可以要价加到200多元。”张强回忆道。
即便如此,有些师傅还强调,目的地附近有几公里的拥堵。“他们说,堵车之后的路段就(把我们)放下来,剩下的路,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最终,考虑到小孩无法走远路,他们决定在高铁站“将就”睡一晚。
5月2日一大早,三人乘坐高铁,即刻离开阳朔县城。
阳朔“宰客”“坑钱”的评价,在互联网平台并不罕见。五一假期,有游客发视频称,在桂林吃一碗米粉,要价28元,“又贵又很难吃”。4月,一名阳朔县村民为索要停车费,对游客辱骂:“垃圾、滚蛋!”“你出来旅游,没有钱就不要出来!”该视频被发至网络,再度引发舆论声讨。
游客拒付5元停车费遭村民辱骂/视频截图
多位网友发帖表示,桂林的一些餐饮店存在“阴阳菜单”,即,对本地人的菜单是一个,而对有外地口音的人要价更高。
在某互联网消费者投诉平台,“桂林跟团游”也频频被点名。有游客投诉,父母到桂林跟团花几千元买鸡血石,回家后发现成色不好但是退货无果。有的旅行团还强买强卖,“带入所谓的玉石博物馆参观,店员不买不让走,从早上8-9点以参观为由让我们待到11点半,期间各种PUA,说桂林旅游业需要我们”。
种种糟心的细节让许多游客深感受伤,留下“桂林避雷帖”,让一个美丽之地的口碑如滚雪球一样,越跌越落。
光辉岁月
不同于如今人们对桂林存在“宰客”“坑人”“管理混乱”等不好的印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桂林山水都是闪闪发光的中国名片。作为第一批开放外国人入境游的城市,桂林街头从1970年代开始充斥外国面孔。
桂林人、留学归来的当地创业者Eddie对南风窗回忆,桂林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桂林的城市文化。比如,桂林的山如今成为众多攀岩爱好者进行“野攀”的目的地——这一风潮最早由外国人带起。而桂林的网球场保有量也不少,这也是因为1980年代时,来桂林的外国人爱打网球。
1985年,《中国旅游报》举办“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评选,“桂林山水”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万里长城,足以说明桂林名震中华。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旅游城市”的概念,张家界还叫“大庸”,丽江、大理仍寂寂无名,大西北、新疆更是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抵达。而彼时,桂林旅游业,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20元人民币背面的“山水名片”,取景于桂林阳朔兴坪镇的黄布倒影/图源:Unsplash
据《桂林旅游发展史》一书记载,1990年,时任桂林市市长的袁凤兰向中央汇报称,“(桂林)20世纪80年代旅游发展很快,入境游客以每年57%的速度递增。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到桂林住地下’。”
袁凤兰解释,那时全市酒店很少,凡是带卫生间的旅馆都住满了旅游团。“有时连疗养院、医院的病房也派上了用场,当走到这一步还解决不了问题时,就只好让客人在会议室打地铺了。”
较高的起点让桂林屡次在旅游业上推陈出新,成为全国万众瞩目的旅游“优等生”。
21世纪初,针对游客反映“如厕难”的问题,桂林推出了“厕所革命”的新理念,提出动员全市力量改造厕所。
2000年10月1日,桂林在主要街道和旅游景点向社会免费开放500座旅游厕所,创全国各城市之先河。后来,桂林又开放了免费公交车,于每天7:00—19:00穿行于市区主要干道。这都曾是旅游业被称为“教科书”的举措。
5月2日,游客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夕阳山上观光/新华社发(蒋克青摄)
即使到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桂林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8亿人次,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8%,居全国地级市前列。5年间实现旅游总收入1781亿元,年均增长25.2%,旅游成绩同样辉煌。
只是,在过去几十年来都在高歌猛走的桂林,为何逐渐开始走向下坡路呢?
一大原因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旅游业的革新和改变。
在阳朔西街,祖上三代都从事旅游业的阿欢告诉南风窗,在网络发达以后,“游客基本可以通过攻略来进行旅游,可以说把桂林这座旅游城市的老底揭开了”。这让当地仍在做传统生意的旅游从业者感到不适应。
阿欢家就是其中一员。2006年起,他家就在阳朔西街开了家租车行,给游客提供出租自行车、电动车等服务。这类传统车行在旅游高峰期时,一天营业额就有4-5千元。
游客在桂林市象山景区游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但是,阿欢回忆,2020年疫情暴发后,阳朔旅游业遭遇重创,游客骤减。而在停摆期间,阳朔西街过去有特色的餐厅也悉数关店,重新入驻了一批商业化气息更浓的品牌。
即使是旅游业在2023年复苏后,阿欢仍感到竞争加剧,利润降低,不免沮丧。“2023年后,旅游有所回温,但是完全赶不上疫情前,旺季收入和以前普通日子差不多。”现在,他一天收入最高仅400元。
对比明显的是,这段期间,全国各地都在发力文旅。东方小桂林、崇左小漓江、广东小阳朔……一大批小众景点被开发,被网络传播,让桂林山水拥有了“平替”,从此不再独一无二。
市场之变
与阿欢一样,近两年来,桂林旅游业也在经历停滞期过后的重新适应阶段。
上市公司“桂林旅游”披露的财报,一定程度上可以展露桂林的旅游业颓势。据“桂林旅游”披露,从2020年至2022年,这一垄断漓江核心旅游资源的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在2023年出现短暂盈利后,公司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状态。
“桂林旅游”在2024年财报中解释,之所以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区域市场竞争加剧、桂林特大洪水等因素影响”,导致去年游客接待量同比下降8.12%。
拖累“桂林旅游”业绩的,除了下滑的游客量,还有其并不成功的新景区的投资与建设。
一个失败案例是,“桂林旅游”100%持股的子公司丹霞旅游公司,主要负责经营资江天门山景区,却在2024年净亏损2413万元。天门山景区在2024全年游客量仅2.47万人次,同比下滑44%。
资江天门山景区/图源:图虫创意
而桂林旅游持有70%股权的罗山湖公司,境况更急糟糕。财报显示,罗山湖公司主要负责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建设,但该项目从2015年1月起就处于停工状态,转型失败后企业净资产为负,2024年亏损达1.23亿元。持有这类不良项目,让“桂林旅游”日益举步维艰。
失败的旅游景区和产品,正是桂林日益走下坡路背后的深层原因。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保继刚在2021年曾表示,团队曾在桂林做游客调查,“95%的游客,从小学就知道桂林,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
但是,保继刚认为,“桂林也因此形成了路径依赖,历史文化、地方风情等旅游要素长期活在山水阴影之下,影响力十分有限。城市功能提升缓慢,旅游产品因循守旧等与此也不无关系。”
他表示,现象级的旅游产品对于建设世界级的旅游城市非常重要。例如,桂林山水是早期的现象级旅游产品,两江四湖是2000年后的现象级旅游产品,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接棒成为桂林现象级的旅游产品。
但是,《印象刘三姐》以后,桂林再无出圈的现象级产品。刷新公众印象的,变成了旅游景区的“坑蒙宰骗”。
桂林的“遇冷”同时反映了国内游客需求的转变。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黄璜受访时表示,桂林早期凭借国内庞大人口基数,依靠景区门票收入便实现旅游业快速增长。
然而,“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各类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单纯依赖观光旅游模式已难以持续。”
艾媒咨询2024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在旅游偏好上,39.60%的消费者选择了“度假式旅游”,31.68%的消费者选择了“游客打卡必去”的方式,28.72%的消费者则选择了“特种兵式行程”。这些趋势都说明,当今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并不停留于桂林以往擅长的跟团游上。
2024年中国消费者国庆假期外出旅游偏好的旅行节奏/图源:艾媒智库
阿欢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他说:“现在的游客要求吃喝玩乐既要精致,也要经济实惠,不像以前那样只偏重观光游览的感受。现在他们对于旅游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视,导致现在旅游行业都在找吸引眼球的亮点。”
如今,更多游客希望在一个城市观光的同时,享受消费型的乐趣。近年爆火的武汉、重庆、福州、杭州,正是消费拉动旅游的城市代表。发展成类似这样的旅游城市,考验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风景,而是关乎营商环境、商业创新的活跃度、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程度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可以预见的是,老牌旅游城市桂林只有加速转变思路,加入越来越新潮的文旅之争,像21世纪初创新“厕所革命”一样拿出举措,才能扭转颓势。
好的转变正在发生。4月29日,桂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促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文明行为的十四条举措。
内容包括,在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禁止赤胸裸背,驾驶和乘坐电动车佩戴头盔等;为打造国际诚信品牌,要求旅游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导游讲解需注重文化内涵……
游客在桂林市独秀峰下参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碑刻就在这里/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桂林人Eddie也对桂林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因为,他发现,近些年,受大环境和社会潮流的影响,从大城市返乡的桂林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集聚让人看到希望。很多年轻人利用了桂林国际化的特点,建立了野攀俱乐部、数字游民社区等等,桂林也开始焕发肆意生长的多元力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丽洁、张强、阿欢为化名)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805.html发布于 2025-05-12 15:21: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