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姓历史名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杰出的贡献或崇高的品德而闻名于世,这些名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以下是一些冯姓历史名人的介绍:
1、战国时期的冯驩:冯驩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据《战国策》记载,有一次,孟尝君派冯驩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冯驩临行前问孟尝君,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孟尝君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
冯驩到了薛邑,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起来,核对了债券,然后把债券当众烧毁,百姓们都非常感激孟尝君,纷纷高呼万岁,冯驩回去把这件事报告给孟尝君,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让你去收债,是为了给我增加收入,你怎么把债券都烧了呢?”
冯驩说:“您知道,您有三千门客,却只有薛邑这一个地方受灾,这说明您对百姓没有仁爱之心,我把债券都烧了,就是为了让百姓感受到您的仁爱,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效忠您了,我还替您买了个‘义’回来。”孟尝君听了,还是很不高兴。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罢了官,回到薛邑,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看到这一幕,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对冯驩说:“先生替我买的‘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
2、西汉时期的冯奉世:冯奉世是西汉时期的将领和外交家,字子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他的祖父冯唐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大臣,父亲冯野王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
冯奉世年轻时就学习《诗经》《尚书》,能通大义,最初以郎官身份补任车骑将军军司马,建昭二年(前 37 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领四万多名将士,分兵两路远征郅支单于,冯奉世以卫候身份随甘延寿出行,当军队到达边界时,甘延寿患病不能前进,冯奉世就独自上前奏请说:“如今大军已经远征塞外,应该趁郅支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迅速进兵,将其一举消灭。”甘延寿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两人一起调兵,甘延寿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冯奉世为副都护。
建昭三年(前 36 年),他们率领西域各国的军队以及屯田的士兵共一万多人,分兵两路向郅支单于的都城前进,冯奉世与副使严昌率领一路军队,从另外一条道路前进,约定在郅支城都赖水的上游会师,甘延寿、冯奉世带领军队到达康居边界时,正好遇到康居王派使者护送他的儿子到大汉去学习,他们的副使说:“您可以把他们留下作为人质。”冯奉世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扣留他们的人质,就会违背我们与他们讲和的初衷,这不是好的策略。”于是就命令他们的副使带领他们的人质回国。
冯奉世继续前进,到达郅支城都赖水的上游,并安营扎寨,郅支单于发现汉军突然到来,就带领他的军队在都赖水北岸布阵,并向汉军发起攻击,冯奉世率领军队冲击他们,杀死了很多敌人,甘延寿也率军赶到,与冯奉世一起两面夹击,大败郅支单于的军队,郅支单于受了重伤而死,他的部下也都纷纷逃走,冯奉世等人就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派人拿着他的头颅到汉朝的皇宫去报捷。
这次战役,冯奉世斩杀了郅支单于以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了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汉元帝封冯奉世为关内侯。
3、东汉时期的冯异:冯异是东汉时期的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他最初为王莽效力,后来归顺刘秀,成为刘秀的得力战将,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
冯异为人谦逊,每当战斗结束后,将领们都争着夸耀自己的功劳,只有他独自坐在大树下休息,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刘秀平定天下后,对冯异说:“你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地区,让我得以顺利地建都洛阳,可以说没有你的功劳,就没有我的今天,你功高德重,应该受封大国。”于是封冯异为阳夏侯,食邑五千户。
建武十年(34 年),冯异在讨伐隗嚣的战斗中病逝,年仅五十六岁,刘秀十分悲痛,赐给他以隆重的葬礼,并将他的灵柩送回故乡安葬。
4、唐朝时期的冯盎:冯盎是唐朝时期的将领,字明达,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他的父亲是冯融,是高凉太守。
冯盎年轻时就骁勇善战,擅长骑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冯盎占据了二十个州,自称总管,依附于林士弘,后来,他归顺唐朝,被封为高州总管。
唐朝统一岭南后,番禺、新州的首领王仲宣起兵反叛,包围了广州,冯盎率领几千名士兵救援广州,与王仲宣的军队在洭口相遇,冯盎假装撤退,设下伏兵,然后率领精锐骑兵突然袭击王仲宣的军队,将其打得大败,王仲宣率领部众逃走,在途中被他的部将所杀,冯盎平定了叛乱,因功被封为上柱国、越国公。
唐太宗即位后,冯盎多次入朝觐见,受到唐太宗的优待,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冯智戴、冯智彧送到长安担任侍卫。
贞观二十年(646 年),冯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太宗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并赐给他陪葬昭陵的殊荣。
5、明朝时期的冯梦龙:冯梦龙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多个领域,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著称。
冯梦龙的代表作有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杂剧《双雄记》《万事足》等,他的作品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状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清朝时期的冯桂芬:冯桂芬是清朝时期的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 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冯桂芬是晚清改良主义思潮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校邠庐抗议》中,这部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如“采西学”“制洋器”“改科举”“兴农利”等,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抵御外国的侵略,他还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实用人才。
冯桂芬的思想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7、近现代时期的冯玉祥: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时期的西北军阀首领,他原名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生于直隶青县,他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多次反军阀战争,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复杂的形象和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和合作者,曾经多次与共产党合作,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在 1924 年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邀请孙中山北上,并邀请苏联红军进入中国,支持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还在自己的部队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士兵的待遇和文化水平,受到了广大士兵和民众的拥护。
冯玉祥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和弱点,他虽然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在政治上不断变换立场,与不同的政治势力结盟或对抗,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与日本侵略者合作,试图建立“华北自治政府”,遭到了全国人民的谴责和反对,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经与共产党合作,但后来又与共产党发生了冲突,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和军事生涯都有着复杂的经历和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作者:ddwi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109.html发布于 2024-12-11 03:05:4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