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王堆文物研究新成果上新 千年“新衣”再现

马王堆文物研究新成果上新。湖南博物院发布了马王堆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包括“赭黄色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的数字孪生模型首次亮相。这一项目结合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研究成果,复原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衣物。衣料上的纹样繁复精美,呈现出“千花千面”的特点,展示了西汉服饰纺织和印染的高超水平。
基于对文物本体的超高清数据采集,协同创新团队采用数字化建模和AI辅助工具等技术手段,制作了两件“赭黄色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的数字孪生模型。一件还原出两千多年前的“新衣”状态,另一件则仿制文物出土后保存至今的“旧衣”状态。在复原过程中,AI辅助纹样生成,实现毫米级精度的还原,最大限度真实再现衣物手绘纹样的特点;AI还推演了衣物染料随时间的变化,并对存在污损及无法采集的区域进行材质及纹样的生成推理,最终利用仿制实物进行数据交叉验证和动态捕捉,首次动态呈现了印花敷彩丝绵袍的穿着效果与织物垂坠质感。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近期研究人员运用多种光谱成像技术检测时发现了多处改绘痕迹。其中一处改绘痕迹出现在T形帛画上部,描绘天国大门左右两边有两位守门神,拱手而坐。高光谱影像显示,两位守门神的手部曾有手握玉圭的线条痕迹,后来改动为拱手状。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礼仪风尚变化,玉圭不再流行所致。此外,T形帛画上的人物衣饰、神兽造型等细部也发现了多处改绘痕迹,这些信息为深入研究马王堆文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对部分丝织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将出土于马王堆一号墓北边厢的绮地乘云绣“枕巾”重新定名为“茵席”,即现代所说的“坐垫”。1972年考古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大量丝织品,根据最新研究,绮地“乘云绣”丝织品并非枕巾而是“茵席”,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坐垫。关键证据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册,遣册相当于物品清单,详细记录了相关文物的功能属性。研究人员还对两件丝织品的工艺细节、出土位置、组合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对比,进一步佐证了文物功能属性。
此外,湖南博物院还发布了“马王堆新汉隶”数字字体,基于马王堆帛书文物数字化成果,这款标准化字体可通过计算机编辑并在多平台应用,让古老帛书上的书法艺术融入现代日常生活。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包含《老子》甲、乙本、《周易》等52种文献,帛书及残片上可辨认的汉字共计13万余字。研究学者将马王堆帛书中的书法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视其为汉字由篆转隶的重要研究材料。为了使帛书“活”起来,湖南博物院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组建跨专业团队,以马王堆帛书中的汉隶字体作为创作蓝本,通过二次创作和标准化设计,构建“马王堆新汉隶”标准字体库,预计今年6月中旬通过公益授权等方式在公共服务领域落地应用。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1375.html发布于 2025-05-16 15:33: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