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浙江宣传:新闻发布也要有“松弛感”

访客 2025-05-17 10:01:22 52577
浙江宣传:新闻发布也要有“松弛感”摘要: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流行“松弛感”这个词,用以形容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不紧张、不焦虑的舒适状态。党委、政府新闻发布,代表官方立场、权威声音,自带“严肃性”“庄重感...

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流行“松弛感”这个词,用以形容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不紧张、不焦虑的舒适状态。党委、政府新闻发布,代表官方立场、权威声音,自带“严肃性”“庄重感”,这是必须的。但是,新闻发布也讲求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因此不能一味“端着”“板着”,也可以有一定的“松弛感”。

浙江宣传:新闻发布也要有“松弛感”

图源:视觉中国

新闻发布要有“松弛感”,并非要随性、随意放松,而是指发布人可以尽量表现自信从容、表达恰到好处,呈现最佳的发布状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不过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新闻发布会召开的场合,如果把握不到位,很容易走形、变味。

时刻绷着,开成了“念稿会”。有的发布人对公开发布心存畏惧,或对发布内容缺乏准确的把握和专业的思考,因此心里没底、害怕说错,以致患上材料“依赖症”。有的则在发布会上全程低头念稿,神态紧张、声调僵硬、语速过快,与现场记者“零互动”;有的拿起稿子“照读”,甚至用手指“点读”,让人大跌眼镜;还有的发布人以为“一稿在手,万事无忧”,结果一遇到“超纲”内容就脑子空白、直冒冷汗……新闻发布会不是上台表演,更不应照本宣科,“缩”在材料里只会让效果打折、于形象有损。

过于随意,开成了“茶话会”。若对新闻发布缺乏应有的重视,将其当作一场普通的会,甚至抱着“走过场”心理,则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比如,自信心“爆棚”,会前不充分准备,会上信口开河、东拉西扯;比如,对于社会关切,含糊其词、一带而过,给不出准确有效的回答,会后也不跟进回应;再如,会上仪态随意,或神情游离,或小动作频频,给人观感不佳。这样的发布会既不严谨也不专业,这样的“松弛感”更要不得。

内外不分,开成了“工作会”。有的发布人陷在精雕细琢的书面语言里,过于追求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以致“记者提问15秒,发布人答问15分钟”,让人抓不到重点、摸不着头脑;有的动辄大话套话、张口术语行话,甚至居高临下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像在开工作部署会。这样的新闻发布,不但与松弛感毫无关系,还带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嫌疑。

图源:“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

新闻发布是“现场艺术”。做到张弛有度、体现适当松弛感,至关重要。

胸有成竹才会收放自如。松弛感需要专业底气托举。聚光灯下的举重若轻、开放自信,是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实力显现。

在国际舞台上,新闻发言人的松弛状态,更是大国实力的具象体现。在近日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外媒提问,中方发布人以“好饭不怕晚”作回应,四两拨千斤,展现自信和底气。

互动交流才是有效沟通。新闻发布的看点、亮点,大多在现场答问中产生。保持松弛感能够推动观点碰撞、对话深入,“标题句”、传播点有时就从中应运而生。资深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以幽默风趣著称,他认为,幽默是偶然迸发的灵感,是与现场提问和氛围相呼应的产物,“事先准备的一定不幽默”。

“微表情”、肢体动作也是新闻发布的一部分。突发热点事件发生后,发布人更应以从容坚定、坦诚开放的姿态面对媒体公众,这更有助于消解质疑、安定人心。

真诚表达才能声入人心。成功的新闻发布,不止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情感连接和共识凝聚。新闻发布不是“演讲”,相较于“滴水不漏”的完美话术,人们更愿相信“有血有肉”的真实表达;一些未经“精致包装”的“不完美”话语,思考过程中的停顿、表达中的语气词,反而能让效果倍增,让人记得住、信得过。摆脱机械念稿的“生硬感”,以自然、真诚的方式进行柔性传播,公众将更能感受到话语背后的心意、政策里面的温度。

图源:视觉中国

信息爆炸时代,面对“长枪短炮”“大中小屏”,发布人如何拥有松弛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需深刻认识新闻发布工作,在细细体悟、常常运用中达到“刚刚好”的状态。这里,笔者有四句话。

有备无患,心中不慌。新闻发布现场的“松弛感”离不开事前的扎实准备。发布台上所呈现的“冰山一角”,背后是发布人经年累月的自我积淀,以及发布团队细致万全的筹备支撑。“浙江宣传”曾在《开新闻发布会前要有“七个准备”》一文中提到,发布人事前要准备大量的答问参考,“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时无备”。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镜头,做到“不怕问”“问不倒”。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新闻发布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要始终处于“临场”“待命”状态,时时琢磨、多多积累、不断锤炼;主动上台、敢于“实战”,熟悉不同情境下的发布状态,逐渐克服紧张心理、形成肌肉记忆。此外,还需多做复盘,细致总结“每一次”,追求更好的“下一次”。

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有人将新闻发布会比作一场乒乓球比赛,发布人要熟悉对方特点,接好记者“发球”。同时,要与媒体记者建立良好关系,倾听媒体声音、满足记者合理需求。抗战时期,为打破舆论封锁,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多次与中外记者坦诚交流,甚至彻夜长谈,从而诞生了《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作品,让世界相信“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形成风格,彰显风采。松弛感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气质和表达方式。有人善打比方、幽默生动;有人娓娓道来、温柔细腻;有人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发布人要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在个性与特色上做文章。

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应“将中国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除名”的提问时,笑着表示这是痴心妄想,随后“耿爽笑”广受好评。刚刚卸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吴谦,在回应“辽宁舰”航母编队训练时说,“航母不是‘宅男’,远航必是常态”,看似网言网语的表达,却蕴含立场和深意。

新闻发布直面舆论,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见真章。适度“松弛感”,更显新闻发布实效;如此“尽精微”,才能“致广大”。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1415.html发布于 2025-05-17 10:01: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