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介侍婢到太皇太后,窦氏到底有没有“心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五月,太皇太后窦氏薨逝。历经四朝,见证过七十余载风起云涌的这位传奇太后的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和她一同落幕的,是一个将黄老之学奉为圭臬的“无为而治”的旧时代。
在悲痛之余,汉武帝与群臣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最大的阻碍消失,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提倡儒学了!
从一介侍婢到太皇太后,从仰人鼻息到尊贵无匹,窦太后的一生似乎是一部逆袭大女主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努力了一辈子的窦太后,究竟是胸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还是添乱的一把好手?
找错了工作,却走对了路?
纵观窦太后的一生,前半生韬光养晦,后半生都围绕一样东西而活——权力。在成为皇后之后,她一边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尊荣,一边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不可否认的是,窦太后是一位具有政治智慧的野心家,从她的政治部署中可见一斑。
从皇后到太后,她花费十余年时间为自己打造的第一张政治底牌就是族人。她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将血缘纽带与政治深度捆绑,才能构筑稳固的权力堡垒。窦太后对于族人的看重,既包含政治考量,也与她的早年经历有关。
在三十年前,她还没有尊贵的身份,只是吕后身边一介普通婢女。后来适逢宫人外放,她被送往代国,成为代王妾室。对于这段经历,少年窦姬曾颇有微词。她本是清河(今河南、河北一带)人,离清河最近的诸侯国是赵国,她请求主事宦官将自己安排到赵国,以缓解自己的相思之情。
换种说法就是,领导将员工下放到子公司,员工提出要求:事少,离家近,安排一下谢谢。
对于窦姬的要求,宦官满口答应,但转头就将此事抛之脑后。直到出发前,窦姬才发觉异常——宦官给她安排的目的地不是赵国,而是代国。
代国(大致位于今天山西北部)离清河有多远呢?即使在铁路运输发达的今天,坐高铁也要两个小时才能到,更不用说古代。对于窦姬来说,这将是一场漫长的分别,然而名册已经定下,无论她多么不情愿,都必须遵循安排前往代国。此时的她并不知道,正是这次阴差阳错的安排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成为代王侍妾的窦姬很得宠,先后诞下一女两子。吕后去世后朝野混乱,群臣拥立广有贤名的代王为新帝,这就是受后世称颂的汉景帝。代王王后早逝,四位嫡子也先后病逝,此时的长子是窦姬之子刘启。刘启纯良正直,不久后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
至此,窦皇后的人生全面开花,不仅早逝的父母被追封,还认回了失散多年的弟弟。胞弟窦广国幼时被拐卖,数次死里逃生,最终与窦皇后相认,姐弟二人抱头痛哭。汉文帝下令赏赐窦广国田宅,窦氏族人也被接至京城,每日与名家贤士相处,涵养高尚的德操。在这个过程中,窦氏一族也逐渐融入上流圈子,为之后参政打下了基础。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窦皇后被尊为太后,窦氏族人也受到封赏。此时窦皇后的长兄窦长君已逝,景帝下令封其子为南皮侯,封皇后之弟窦广国为章武侯。因为是姻亲封侯,并没有功劳傍身,所以人们对此颇有微词。直到窦婴(窦太后的侄子)因为军功受封魏其侯,窦氏的风评才有所好转。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明确指出“厥崇诸窦”,说窦氏的发迹完全依赖于窦太后的运作。窦太后薨逝后,窦婴虽然官至丞相,但很快就被汉武帝下旨诛杀,窦氏一族也随之没落。
窦氏的没落是必然。毕竟数十年前吕后把持朝政,吕氏在她的带领下几乎动摇国本。有此前车之鉴,汉武帝绝不会放任窦氏一家独大。他想要推行改革,就必须铲除窦氏。
不管怎么说,在窦太后健在时,兄弟子侄都广有贤名,窦氏的尊荣无人可以比拟。如果窦太后的事迹仅限于此,她或许能为自己博一个贤名,在史书上赢得几句赞美。
然而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至少窦太后自己这样坚信。在权力与地位的加持下,她开始谋划另一件事——一件让她的后世风评急转直下的事情:让小儿子刘武当皇帝。
护犊子,但不护皇帝
对于喜爱的子孙,窦太后表现出近乎偏执的宠爱,甚至不惜滥用手中的权力,为此闹出过几次动乱。对于其中苦楚,汉景帝最有发言权。
在三个孩子中,窦太后最偏宠小儿子刘武,刘武对待她也十分孝顺。汉景帝某次酒后失言,许诺将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窦太后听后大喜过望,刘武也因此更加骄纵。
消息传出后,大臣们争先反对,就连窦婴都提出抗议: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
翻译过来就是:兄终弟及是商周传统,汉代早就不吃这一套了。高祖祖制规定父子相传,皇上怎么可以传给弟弟,这是历史性的倒退!
汉景帝大概也觉得懊悔,此后再也没有提及此事,窦太后因此记恨窦婴。此后“七王之乱”爆发,刘武率兵抗击叛军,立下赫赫军功。可见刘武虽然骄纵,但并非庸才。而就在他沾沾自喜,自以为皇位十拿九稳时,现实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皇兄立太子了,但人选不是他。
满腹牢骚的刘武回到了封地,但新的机遇很快来临:前元七年(前150)太子被废,彼时刘武正好在长安,在窦太后的支持下,他试图说服汉景帝立自己为储。此事仍然以失败告终。第二年,汉景帝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武的皇帝梦最终沦为泡影,灰溜溜地回到封地继续“坐牢”。
越想越气的刘武召集幕僚们,商议许久后想出一个昏招——刺杀大臣。当初反对他的大臣共有十余位,刘武派人刺杀这十余人,所幸均没有得手。这件事做得太明显,汉景帝怀疑是刘武所为,派人严加追查。刘武心中恐慌,请自己的姐姐馆陶公主向窦太后求情,这才让汉景帝的态度软化。刘武顺势请求入朝,希望当面和汉景帝解释。
这一入朝,又惹出来另一桩乱子。刘武的车马到达函谷关时,朝廷派使者迎接,翻遍整个车队都找不到刘武。窦太后气得大哭,边哭边骂:“帝杀吾子!”
将长子称为“帝”,将幼子称为“吾子”,可见在窦太后心中二者亲疏有别,以至于认为长子竟然会杀害幼子。在重视孝道的汉代,这是极其严厉的控诉。汉景帝百口莫辩,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在馆陶公主的园囿中找到了刘武。这桩离奇的“失踪案”终于告破:因为过于恐惧,刘武不敢与汉景帝相见,所以提前溜入函谷关藏了起来。
这场闹剧过后,汉景帝与刘武的关系更加疏远。刘武病逝后,窦太后悲痛欲绝,绝食大闹道:“帝果杀吾子!”对于窦太后这种“维持原判”的行为,汉景帝头疼不已,只能许诺将刘武的五个儿子都立为王,五个女儿都享有食邑,窦太后才转怒为喜,恢复正常的饮食。
这并不是窦太后第一次为子孙滥用权力。景帝中二年(前148),临江王刘荣(废太子)犯法后畏罪自尽,窦太后大怒,下令斩杀审讯官员郅都。郅都是著名的酷吏,后来被景帝拜为雁门太守。匈奴忌惮他的智谋和气节,“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在郅都死后,雁门一带的防线再次陷入危局。
讽刺的是,郅都生前也曾受窦太后赏识。然而这份赏识轻如鸿毛,分量远不及窦太后对孙子的宠爱,又或者说,抵不过窦太后对于权威的执着。
无论是刘武一事,还是斩杀郅都一事,实际上都是窦太后维系权力链条的节点。早在文帝时期,她就已经因为眼疾失明,这使她的性格更加偏执。她如同维护领地的猛兽,以一种近乎暴力的手段打击进犯者,扫除一切触碰权力禁区的威胁。
可话又说回来,窦太后久居深宫,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威势?答案就藏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窦太后开始频繁干预政治就是在景帝时期,也是她正式“升级”为太后时。长辈的身份,孝道的加持,成为她手中最有力的武器。这种手段并不算高明,却十分有效。也正是在此时,窦氏一族的根基逐渐稳固,她对朝局的掌控力增强,以至于可以直接任免官员,把控朝政。
孙子办新政?直接掀桌子!
都说老当益壮,六十岁正是闯的年纪,窦太后很快找到了新的对手:时代的滚滚洪流。
这就要提及窦太后的另一张政治底牌——黄老学说。黄老学说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正适用于汉初百废待兴的局面,因此直到汉景帝时期,黄老学说仍然是治国的主流思想。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窦太后,自然而然成为黄老学说的拥护者。《史记》中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以至于太子(即汉景帝)和窦家子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后来汉景帝即位,这种局面才发生改变。
汉景帝时期是黄老之学到儒学的过渡期。到汉景帝后期,国情已经从“百废待兴”变为“百废俱兴”,生产活动基本恢复,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时代选择了新的学说——儒学。比起黄老学说,儒学更加积极进取,且赋予君主更集中的权力,更适合一个心怀宏图大略的时代。
儒学迅速发展,很快就引起了窦太后的注意。她大吃一惊——这是哪里来的“歪理邪说”?汉代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于律令”,认为儒家之法太过功利,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为了阻止“歪理邪说”的蔓延,窦太后竭力阻挠儒学发展,打压儒生。例如《汉书辕固传》中记载,儒生辕固曾因为得罪窦太后,险些丢了性命。
辕固在景帝朝曾任博士(掌管典籍,教授学生的官职),因为看不惯窦太后对黄老学说的推崇,当着窦太后的面大放厥词:“(老子的著作)家人言耳。”窦太后大怒,当即下令将辕固丢入猪圈,赤手空拳地和凶悍的大猪搏斗。汉景帝听说此事后,命人给辕固送去锐利的兵器,辕固得以将大猪击杀,保住了性命。
不怪窦太后没有容人之量,实在是辕固骂得太狠。与现代汉语不同,汉代所说的“家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仆从,“家人言”就是仆人的胡说八道。如果老子是仆从,那么信奉黄老之说的窦太后岂不是更加卑贱?为了维护黄老学说,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窦太后重拳出击,对辕固的杀心昭然若揭。
被汉景帝阻拦后,窦太后很不满,但也不愿与汉景帝针锋相对。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太后默然,亡以复罪”,就此不了了之。此后辕固为官多年,窦太后也没有再为难他。这场儒学与黄老之学之间试探性的交锋,以窦太后的暂时退让告终。
但这并不意味着窦太后心慈手软。在景帝一朝,儒生始终受到打压,没有得到重用。到汉武帝时,儒学日渐势大,危机感渐渐在窦太后心中蔓延。就在此时,一个消息传入她耳中:汉武帝正在推行新政,带头人正是她的好侄儿窦婴。
因为推行于汉武帝建元年间,这次新政被称为“建元新政”。新政的核心在于推行儒学,削除外戚势力——正巧,每一项都踩在窦太后的雷点上。
在新政推行的第二年,积怨已久的窦太后爆发了。她下令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任命同样信奉黄老学说的许昌和庄青翟,并将新政官员赵绾和王臧下狱。不久后,两人在狱中自杀。短短几日时间,新政的骨干成员都被清除,新政很快就宣告破产。自此以后,儒学进入蛰伏期。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旧事重提,继续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
两千年来,史书对于窦太后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她的一生谈不上好心,也办了不少坏事,所幸这些行为并未危及国本。当我们穿过千年时光,回望她一生的枯荣得失时,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词句来评判她。
她就像是旧时代的一件遗物,在新时代的欢呼声中尘埃落定,葬于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2311.html发布于 2025-05-24 16:29:3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