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亢哥”中国行:搞抽象是国际传播的第一生产力?

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于2025年3月开启了他备受瞩目的中国行,这次旅行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真实面貌,还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甲亢哥的行程从上海开始,随后前往北京等地,通过直播的方式,将中国的现代化、活力与友善传递给全球观众。成功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3月26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X平台发文对“甲亢哥”中国之行引发的反响表示祝贺,推文标注“#240小时免签证”的标签。
本文尝试结合多方信源对这一现象中的机遇与隐忧进行了分析。
#.甲亢哥中国行✈️
流量时代的中国形象“可见性”提升
COMMUNICATION THEORY
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2025年3月的中国行,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的即时性与真实性,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去政治化、去媒介化的中国观察窗口。这种“可见性”的突破,本质上是国际传播中“中国叙事权”的重构。
法新社表示,甲亢哥削弱了特朗普的反华攻势。中国官方媒体则集中“点赞”,并认为——当西方政客还在兜售“中国威胁论”时,外国网红未经修饰的街头直播,彻底打破了西方滤镜。
过去,由于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中国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往往受制于西方主流媒体的框架化叙事。然而,IShowSpeed等个体网红的影响力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中国形象能够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入更广泛的舆论场,避免信息被单一媒体操控。
在他的直播中,观众看到的是未经剪辑、未经过度包装的真实体验,无论是尝试中国美食、探索城市街景,还是与本地人的互动,这种第一视角的沉浸式传播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也提升了国际观众对中国的直观认知。
换句话说,这种“网红外交”方式,绕开了机构媒体主导的议程设置,使得中国的现实景象能够直接触达全球受众。
#.Z世代的「抽象文化」
击碎文化壁垒的新路径
COMMUNICATION THEORY
甲亢哥的走红与《阳光彩虹小白马》的“尼哥梗”密不可分。这一事件揭示了抽象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通过解构严肃议题,实现另类共鸣。
大张伟歌曲中“内个”的发音被误读为种族歧视词汇,本可能引发争议,但甲亢哥的夸张反应(如捶桌、愤怒)被中国网友二次创作成表情包和短视频,形成了一场跨国界的“迷因狂欢”。
具有后现代气质的抽象文化将敏感的种族议题转化为无害的文化符号,这种逆“政治正确”的谐音梗反而促进了中美青年的互动。甲亢哥在上海与中国粉丝合唱此歌时,双方通过戏谑性模仿完成了文化隔阂的消融。
抽象文化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甲亢哥的“发癫式整活”风格与Z世代追求个性化、反权威的心理高度契合。西方Z世代厌倦政客的宏大口号,更信任“疯癫网红”的亲眼所见。
在成都,甲亢哥在体验盖碗茶时的“高温狮子吼”与田一名的经典油腻动作(如挤矿泉水)形成行为抽象对话。二者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模因,在消解文化神圣性的同时完成破圈传播;在河南,他在少林寺学习铁布衫时大喊“师傅不用手下留情”,既是对传统武术的尊重,又以夸张表演制造笑点,这种“严肃与荒诞”的混合,成为跨文化沟通的通用语言。
#.民间「认知对账」📒
打破西方媒体塑造
「拟态环境」的窗口
COMMUNICATION THEORY
甲亢哥的中国行本质上是一次民间层面的“认知对账”,通过真实场景的呈现,消解了西方反华势力构建的信息壁垒。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西方政客常以“数字威权主义”等标签污名化中国,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被某种“拟态环境”所塑造。
在这种环境下,许多西方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被过滤的,甚至是刻板的。而IShowSpeed的中国行,作为一个完全独立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事件,直接挑战了这一拟态环境。
甲亢哥的直播展示了中国街头的自由氛围:他与路人互动、在夜市品尝小吃、甚至调侃豆汁的“奇怪味道”。这种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直接否定了西方叙事中的“压迫性”想象。
在另一篇关于“China travel”的话题分析中,笔者对比了全球职业旅行博主的自媒体视频数据,发现在海外社交媒体中“流量密码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东方”。
萨义德认为,西方通过长期的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关于东方的刻板印象和不真实的知识,形成了所谓的"东方学"。
在东方主义的话语中,"东方并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被西方人为建构起来的概念。
东方是一套关于东方的知识体系,它与实际的东方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建构过程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将东方塑造成为西方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的"他者"。
众多关于中国旅行的视频作品常常反映出创作者们“难以置信”的体验,这与他们先前对中国的固有认知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中国,旅行博主们的视频足迹遍布印度、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等东方发展中国家,同样获得了类似的反响。
然而,由于中国的免签政策不断深化和扩展,中国主题的视频内容激增,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容易忽视那些来自西方国家的视频创作者的东方视角和创作思路。
在西方的凝视下,东方总是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而揭开这层面纱,揭示传统观念中对东方的误解和反差,正是他们的流量密码所在。
与李子柒的田园诗画不同,甲亢哥的“抽象化”表达进一步以抽象气质展现了现代化中国的气质,他对中国网速的惊叹,无关意识形态,却直观传递了科技实力。
这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全球观众直接看到他的真实体验。无论是中国的街头文化、美食、社交氛围,还是普通民众的热情互动,这些影像和声音构成了一种超越政治化叙述的真实感。
这使得观众能够绕开西方媒体构建的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叙事框架,直接获取关于中国的第一手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华宣传的影响力。
但是关于此事的震惊效应,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实在太缺乏让外界了解我们的民间渠道了。
#.社交媒体赋权📱
网红如何成为「中国行」主角
COMMUNICATION THEORY
在过去,名人 “中国行” 往往集中在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等领域。
他们的访问通过传统媒体或是社交媒体单向的报道,高度依赖官方背书与媒体造势,也缺少与目的地民众的直接对话,一切安排依赖于高度节律化、封闭化的商业安排,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
尽管这些名人对中国的国际传播有一定贡献,但其传播效果受到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的制约。
而网红崛起标志着传播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国际传播中,贝克汉姆、梅西等体育明星的中国行往往被商业利益绑架。
例如阿根廷队 2024年中国行因之前的票务纠纷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其商业价值反而受损。
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国行正是社交媒体赋权的典型案例。相较于传统明星,他的传播模式更加依赖于粉丝互动、实时直播以及社交平台上的二次创作。这使得他的影响力更加去中心化,能够直接渗透到全球各地的普通观众,而不仅仅是某一特定圈层的受众。
此外,网红的内容生产更具灵活性,其行程完全由个人兴趣驱动,不受官方话语体系的限制,中国行活动中无论是在高铁上测试网速还是与少林武僧互动等场景,因“未经修饰的真实性”获得更高信任度,因此能够以更加自然和接地气的方式塑造中国形象。
南加州大学的专家尼古拉斯卡尔认为,与传统媒体的声音相比,数字网红往往更受自己的受众信任。
卡尔认为:“‘甲亢哥’受到的欢迎表明年轻中国网民对美国的好奇,以及世界各地年轻人对名人的好奇。”
他补充说,这种“共同兴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迹象”。“相互了解对方的演员和名人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确实有助于打破我们对彼此的刻板印象。”
根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的报道,在中国之前,“甲亢哥”(IShowSpeed)已在东南亚、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完成了直播“巡演”。他甚至会见了包括阿尔巴尼亚总理在内的世界领导人。
国际化网红正在通过一种更具有转文化气质的自媒体运营实践,正在成为新型文化使者。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国际网红通过主动旅行或受邀来访的方式个性化视角展示中国,形成多元叙事矩阵。
#.网红外交🕸️
具有转文化传播气质
的数字“公共外交”
COMMUNICATION THEORY
转文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在新全球化语境下的范式升级,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间单向输出”或“二元对立”的局限,转而强调文化流动、杂糅与动态生成。
与跨文化传播的“inter-”(介于)不同,转文化传播的“trans-”(超越)更关注文化主体在互动中形成新文化形态的过程,甲亢哥(iShowSpeed)的中国行,正是通过平台世界主义的媒介实践,将美式流行文化与中国本土符号碰撞融合,形成具有“第三文化”特质的传播内容,展现了转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
甲亢哥中国行的传播过程凸显了转文化传播的三重特质。
其一,文化杂糅的生成性。
他的直播既包含美国Z世代夸张的“整活”风格,又融入中国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上海街头被广场舞大妈拉入秧歌队伍,试驾国产电车时惊叹“比兰博基尼更快”,甚至被川剧变脸震撼到“瞳孔地震”,将高铁、5G等硬实力与市井烟火、传统艺术等软符号交织,塑造“赛博朋克与人文温度并存”的立体中国。
这种文化元素的混搭并非简单拼贴,而是通过民间的友好互动催生新的意义网络。抽象式的传播用Z世代熟悉的表达方式解构偏见,使“中国现代性”通过全球青年的共情体验获得重新编码,使中国形象与文化在文化转译中为全球受众提供参与式解读空间,有助于实现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转文化愿景。
其二,平台赋权的真实性。
甲亢哥以6小时无剪辑直播呈现中国城市实况,镜头聚焦便利店机器人、共享单车等细节,用“去滤镜化”的草根叙事颠覆西方媒体建构的“封闭落后”中国形象。这种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借助YouTube、TikTok等全球平台,形成“民间共创”的传播生态,比官方外宣更具可信度。以平台化民间外交能够有效突破政治话语壁垒,通过网红个人IP的“去政治化”属性,在娱乐化互动中实现国家形象“软着陆”。
其三,批判性转文化主义实践。
他的传播并非单向文化输出,而是在权力结构反思中实现平等对话。当他对比中美网络基建差异时,海外观众自发质疑CNN的“信息茧房”;当他体验中国肯德基时,评论区涌现“原来中国也有现代生活”的认知反转,这实质是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解构。
中国驻美大使馆对甲亢哥的公开点赞,标志着官方对“网红外交”的认可。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策略,将国家形象与个人IP结合,形成了“软性叙事”。
正如《寰球民意指数2024》所示,41.6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这一比例已经十分逼近美国的42.49%,而在上一轮中国大幅度落后于美国,差值达到18%。充分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经确立。而甲亢哥现象证明,这种认可需通过Z世代熟悉的语言实现。
#.从「流量杠杆」
到「价值共鸣」
甲亢哥现象与全球网红
建构国家形象的隐忧与通路
COMMUNICATION THEORY
甲亢哥(IShowSpeed)凭借其癫狂式直播风格,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形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外可见性。
本质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流量杠杆效应”——仅凭一场6小时无剪辑直播,即吸引了全球观众关注,并通过持续的中国城市打卡直接击穿了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信息茧房,使中国形象以“爆炸式传播”形式闯入全球视野。
然而,在这种“超强可见性”背后,也潜藏着结构性风险。
一方面,作为一位极具争议的意见领袖,甲亢哥的历史言论已积累了大批“黑粉群体”。
在社交媒体算法的助推下,这种负面情绪极易演变为针对中国形象的“污名放大器”,使得原本旨在推动民间交流的传播活动,反而成为特定群体攻击中国的借口。
其次,其极具戏剧性的癫狂表演风格,虽然能够迅速引爆话题,但同样容易被反华势力利用,构建“中国操控网红舆论”的阴谋论叙事。例如,他在少林寺的直播就被部分外网舆论解读为“政府剧本论”,将一次纯粹的文化体验歪曲为政治操控的工具,还有海外观点认为他是中国的“傀儡”。
为了反驳这种指控,iShowSpeed 的制作团队公布了银行对账单,证明此次旅行的预算与中国无关。根据中国日报等报道,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播。
这种“支持者与反对者同在”的隐忧,暴露出寡头化网红外交的脆弱性——当个体IP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核心支点时,其个人危机极可能转化为国家形象构建的路径危机。
曾经依赖李子柒田园美学的YouTube中国形象建构也曾因商业纠纷中断数年,所以从甲亢哥在海外频繁“逆政治正确”的文化实践来看,如果甲亢哥出现难以翻身的“塌房”现象,那么后续将如何回顾这次“成功”的直播实践?
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构建“去中心化”的民间交流网络,分散传播重心,降低个体网红的不可控风险。将甲亢哥带来的流量势能转化为更加稳定的跨文化交流机制。
通过扩大民间交流的方式,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网红和内容创作者定期前往中国进行深度探访,既能分散个体网红的舆论压力,也能保持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多样性。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可以摆脱对李子柒、甲亢哥等单一网红的路径依赖,进入更加可持续、韧性更强的传播格局,让“流量奇观”真正升级为“价值共鸣”。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5761.html发布于 2025-04-01 10:18: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