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造车”大省,正在集体崛起 安徽登顶引领变革

2025年初,中国汽车产业版图经历了一次大洗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各省份汽车产量数据,广东从去年全年第1的位置降至第2,重庆从第3滑到第5,上海则从第6大幅跌至第12位。与这些传统汽车产业大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部“造车军团”表现亮眼:安徽力压广东,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跃居全国第1,堪称历史性突破;在比亚迪等车企加持下,湖南、河南汽车产量增幅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双双冲进全国前十。
随着新势力加速崛起,中部省份正重塑着全国汽车产业格局。而在皖湘豫突飞猛进的同时,同处中部的传统“造车大省”湖北则略显失意,被挤出全国十强。尽管一两个月的短期数据很难说明长期趋势,但各省份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安徽登顶,成为全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数据显示,1—2月,安徽汽车产量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占全国比重9.99%;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全国比重12.89%。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当前安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链优势明显,使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安徽集聚了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拥有2800家零部件厂商,动力电池产能达150GWh,可装备300万辆电动车,形成了“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特色产业之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起步。不过,相比其他省份,安徽汽车产业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一度出现产量大幅下滑。2016年,安徽汽车产量139.12万辆,位居全国第8。但此后,奇瑞、江淮等传统整车企业销量受挫,安徽汽车整体产量也逐年下滑。到2019年,安徽全省汽车产量为77.62万辆,仅占全国3.6%,在长三角地区也被江浙沪全面压制。
安徽的逆袭是一次押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2020年,合肥政府引进彼时跌落谷底的蔚来,牵头合肥、安徽、国投三级国资向其投资70亿元。不久后,国内新能源市场爆发,蔚来成为明星企业,合肥政府的投资回报一度达到初始投资的5.5倍。引进蔚来后,安徽省国资委又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利用外资的电气化战略布局和技术优势,做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徽有较好的汽车工业基础,与蔚来、大众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吸引产业链企业加入,打通上下游,这才有了如今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
湖南今年汽车产量亦增长迅猛,1—2月汽车产量达到22.78万辆,同比增长235.49%,排名由去年全年第18位大幅提升至全国第8位,首次进入十强阵营。湖南进位的最大动力正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提升。今年1—2月,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4.41万辆,超过去年全年,位次也由第15位提升至全国第4位。长沙比亚迪基地占湖南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大头”,湘潭吉利基地、长沙广汽埃安工厂的投产也是重要增项。目前,湖南有长沙比亚迪、北汽株洲、湘潭吉利、长沙广汽埃安、中车电动、天际汽车等12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了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
河南同样产量大增。今年1—2月,河南以22.21万辆的汽车产量与北京并列,排名升至全国第9位。同期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10.19万辆,超过浙江、重庆、广西等省份,排在全国第8位。河南汽车产业的崛起与引入比亚迪高度相关。比亚迪去年持续在河南加大投资,2024年郑州比亚迪整车产量达到54.5万辆,同比增长169.8%。作为“链主”的比亚迪还带动一批零部件企业汇聚郑州航空港区,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总成、空调、饰件、座椅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
湖南、河南两省通过绑定头部企业、政策扶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随着湖南、河南等后起之秀的快速崛起,今年1—2月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数据中,中部省份在全国十强省份中已占据三席之多,颇有规模效应。中部地区相比西部有更好的产业基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资金等配套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多方面因素凑在一起,让中部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成长。
不过,也有声音指出,湖南、河南高度绑定比亚迪单一车企,未来可能存在品牌依赖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好风险监控,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干预。
相比之下,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今年1—2月,湖北累计生产汽车15.98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6万多辆,排名全国第13位,被挤出汽车十强省份行列。同期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仅5.36万辆,明显低于安徽、湖南、河南等省份。湖北的跌落是传统产业发展惯性使然,担心发展新能源汽车会挤占原有的燃油车市场份额,导致过去积累的优势变成了新能源转型时的“包袱”。此外,相较于安徽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发展,湖北着力的产业较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和聚焦力度相对不够。
湖北显然不甘于此。日前,湖北提出助力东风汽车今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湖北造”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迈上100万辆台阶的“双百万”目标。发展机遇稍纵即逝。根据盘古智库近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趋势研究,当前,中国汽车产能布局正加速从分散式扩张向区域集群化演进,城市经济在汽车产业布局的调整中,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
眼下,中部各个省份仍在加快重构汽车产业链,力图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期、窗口期抢占领先身位。今年初,《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围绕自动驾驶感知、开放道路运营管理、AI大模型、人机交互、车联网量子安全通信等,开展标准研制工作。根据安徽“十四五”汽车产业规划,到2025年,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
河南则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今年2月,一场关于中原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生态建设的会议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27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涉及电池研发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网联技术、汽车租赁等多个领域。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将支持比亚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力争整车产量200万辆、新能源汽车140万辆。
根据《湖南省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以上。在各省份争相加码的同时,专家提醒,全国汽车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转向规模和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提升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6066.html发布于 2025-04-03 10:46: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