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炫耀招聘收到百万份简历,太刺眼了

因炫耀“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而登上热搜的中核集团,很快删了帖子,随后解释称本次校招“共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并强调“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
说实话,看完这篇回应,我一时竟不知该同情应聘者还是要处理近120万份简历的HR了。按企业的说法,有不少应聘者投递多个岗位,实际应聘人数共计42万余人。即便如此,整体录用率也只有1.9%左右,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诚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是常态。放在过去,一则普通的招聘宣传也不至于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但这绝不是什么“小题大做”。必须看到,热搜背后是弥漫于社会的就业焦虑情绪。
成百上千的人争夺一个岗位,被企业视为人才吸引力的证明,在更多人眼中却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洋洋自得与求职者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刺痛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显然非常不妥。
劳动力供大于求,不单发生在央国企。事实上,走进任意一场线下招聘会,就能在人潮涌动中感受到“买方市场”下的求职压力。“现在是理科生抢文科生的岗位,研究生抢本科生的岗位,我们只能去抢大专生的岗位。”某次采访时,一位文科专业大四学生这样感慨。我不忍告诉她,应用型专业的大专生找工作可能还容易些。对此,有些企业不免漠视劳动者的价值,甚至把人简化为一个个数据指标。
另一个偏见是,网上动辄把就业难归结为年轻人“躺平”“脱不下长衫”,但在与他们的实际接触中,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趋于务实的就业观念。很多求职者说,现在不能挑三拣四,找到工作就先做着,以后再看有没有好机会。毕竟,“手里有个热乎乎的馍馍,比什么都重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社会上上下下也做了很多事。今天,当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当失业的中年人挤在图书馆里“假装上班”,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时,我们尤其需要摒弃任何傲慢、冷漠心态,努力营造一个更富同理心与温情的就业环境。正如多年前上海“再就业工程”“4050工程”所指明的,就业是整个社会的事,要相互理解、同舟共济,才能夯实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基础。
舒缓社会紧绷的神经,更要拿出实打实的举措。去年,中央层面出台促就业“二十四条”,明确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要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等等,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也给求职者和企业带来宝贵的信心。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专家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劳动参与率也呈下降趋势。从长远来看,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发生倒置。很想告诉那些挑人如挑大白菜的企业,未来劳动力可没那么富余了。反过来说,越是重视人力资源的企业,越是尊重劳动价值的社会,才越可能走得长远。高质量充分就业,说到底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共赢。
风波过后,相信中核集团的招聘行情并不会变差。但唯有每个个体的价值被正视、被关照,人人相信自己有光明的未来,社会整体的凝聚力才会得到提升。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6748.html发布于 2025-04-08 10:13:4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