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军在给自己降温

小米SU7车祸致3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社交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明显降低。
4月1日晚上雷军在个人微博对事故作出回应以来,只在4月6日发了一条简短的纪念小米创业15周年的消息,两句话,27个字。
这与他在29日事故被公众了解之前一天能发近十条更新形成鲜明对比。这是雷军和小米对事故处理的尊重。在官方调查结果出台之前,不再对小米汽车主动营销,雷军自己在带头做到。
雷军是能够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改变的人。他明显在给小米和自己降温。
这几年,小米和雷军非常火热。3月27日,我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结束后目睹了雷军的声势。会场外他的粉丝和媒体排起了两条夹道长龙,那个疯狂程度没有亲见的人你都不会相信。
几年前我在博鳌也见过雷军,并且同车去参加座谈会。当时还有董明珠等大佬一起。那时候没人围观、没人跟拍、没人堵截。
雷军的走红源于他坚持不辍的创业。他的履历充满传奇色彩。武大状元,28岁任金山CEO,38岁财务自由,56岁跨界造车,这种“学霸+创业者”的励志故事,被网友称为“现实版爽文男主”,成为年轻人奋斗的榜样。
雷军长期坚持在各种平台与用户直接互动,分享产品动态甚至个人生活。他把个人形象融于创业者、慈善家之中。他语言风格简洁直白,带有理工男的直率感,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他善于自嘲,坦然接受网友的调侃,如Are you OK鬼畜视频,甚至将其转化为品牌资产,展现了“克制的幽默”与开放心态。
雷军通过“米粉文化”将用户转化为品牌的共建者,发布会常邀请粉丝到场,强化参与感。小米的用户自发创作表情包和热梗,形成“自来水效应”,使雷军和小米长期占据流量高地。
但雷军和小米始终伴随争议,如“饥饿营销”质疑、与友商竞争等。但这些争议反而成为流量催化剂,使雷军处于舆论中心。他对此展现出强大心理素质,既能接受赞誉,也直面批评,进一步强化了真实、立体的公众形象。
其实,论手机,比小米更强的有。论电动汽车,比小米好的也有。但论流量,比得上雷军的互联网大佬们却没有。虽然俞敏洪老师、周鸿祎大叔也在追赶,但始终没能企及。
特别是前段时间雷军出席重要座谈会并发言,更加奠定了他的行业地位,夯实了流量盟主角色。
但科技终究是靠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部分或大部分心思花在流量上,用在科研、管理上的精力就会相对减少。比如美国的马斯克,本来他是一名受欢迎的科技精英和企业家,但把时间、精力用在别的地方,业务和企业就会出问题。
流量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很有成就。比如菏泽老乡郭有才的走红。但没有实力的流量最终会摧毁一个人,只不过那一刻还没有到来。潮涨起来抛的越高,潮退下时摔的也越惨。
流量不是只有现在才有,也并非只存在于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早在十多年前,也有一批社会流量爆棚的传统企业家,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但看看他们今天的命运。无论包装的再好,终究会有真相示人的时候。
马化腾、张一鸣、梁文峰、“饺子”杨宇等许多人的例子说明,真正能够长远的流量,不是明面上的波涛汹涌,而是内心里的不动声色。惊人的科技突破和史无前例的业绩不是快消品。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再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喜欢张扬的人。如果自己再不注意,会加速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雷军的改变是一个好现象。作为用户、旁观者和普通人,也多给雷军们一些安静的空间,让他们把功夫用在创新和事业上。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6873.html发布于 2025-04-09 10:03: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