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是浪费学历还是反内卷先锋?

又一年史上最难就业季,“金三银四”的旧日风光不在,一则“北大女硕士毕业后留校当食堂阿姨”的话题倒是被炒上热搜。
26岁北大硕士与食堂阿姨,两者的身份差异比之过往“清北毕业生当中学老师”、“海归博士进街道办”有过之而无不及。初看新闻,说姐也很诧异,但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了解完主人公黄女士的人生经历后,才知“孔乙己终于脱下长衫”、“活出了理想主义的光辉”等都只是外界贴给她的标签,真相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做食堂阿姨,比在大厂更快乐?
1998年,黄女士出生于湖南省某三线小城市,爸妈是普通公交车司机,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几千块钱。
黄女士的学习经历,也不是“从小一路学霸”的惯常天之骄子叙事,而是小升初数学不及格,没有班主任愿意收,初升高长沙四大名校一个也没考上,高考数学考砸,全重点班倒数,最后以607分的成绩有惊无险的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就连保研北大健康传播专业,也是以候补第一的身份,前面有人放弃才被擦线录取的。
但不管怎样,社会的“边角料”,妈妈的小骄傲,保送北大总之是件光宗耀祖的事。2022年,听说女儿毕业后留校工作,父母一度也以为她是在北大当老师。不难想象,当后来获悉女儿是在北大食堂工作,一个月只有五六千块钱工资时,父母是如何不解、不甘与担心。
对于这样的职业选择,黄女士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给出的解释是:
自己在央媒和大厂都实习过,脑力劳动每天都有KPI,睁眼闭眼都是微信,没有绝对意义的上下班,而跟食堂阿姨一起工作,纯粹体力劳动,身体虽然很辛苦,打饭站到腿软,辣椒辣到手肿,但下班了就是下班了,心情真的比在大厂更愉快。
另外,黄女士对自己的远期职业规划是做食堂经理,终极职业理想是推广健康饮食,所以刚毕业时需要深入食堂一线,从阿姨做起。
对比身边的同学,动辄一两万的月薪,黄女士很坦然,“他们能赚到多少钱是他们的事,我能赚多少钱是我的事,每条路都有它不一样的辛苦,只要你能接受,你能包容,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自洽胜过一切体面”。
黄女士后来真的尝试在北大食堂做了个健康餐窗口,真的部分实现了让菜品“更少油、更少盐、更少糖”,让大家吃上“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饭”的职业理想。
在这个无比需要大学生勇敢脱下「孔乙己长衫」的当下,一个清醒、励志的年轻人样板跃然纸上,引来不少网友点赞:
不要被学校学历束缚,选择自己真心想过的人生,就会过好这一生。
读书的目的就是能够读懂自己,读懂世界,懂得如何取悦自己,懂得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
主流媒体当然更不吝褒奖:
学历不该是枷锁,而应该是工具箱。
如果所有名校毕业生,都去了大厂、科研单位或考公考编,那恐怕才是不正常的。
不犹豫不纠结“应该干什么”,而是在“能够干什么”的选项中撸起袖子干的人,其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吃得苦中苦
不想再做人上人
然而一片赞誉声中,也有人质疑黄女士此举是在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挤压更低层级劳动者的生存空间,更有人批评报道此事件的个别媒体断章取义、冷饭热炒,将应届毕业生很正常的“管培生轮岗”简化为“北大研究生当食堂阿姨”,且避而不谈其已经离职的事实。
这种标签化传播除了引发“新闻专业就业难”、“读书无用论”等非理性讨论外,既无法引导年轻人长期理性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给予困顿的毕业生们应有的人文关怀,网友们其实更期待看见一个完整的黄女士,更愿意了解她做选择时真实的心路历程,以给当下迷茫的自己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启示。
翻看黄女士早年的自媒体作品,说姐发现其看似离经叛道的职业选择,其实既有诸多机缘巧合,也有几分命里注定。
她从小身体不好,10岁之前几乎每个月都会感冒发烧,10岁之后又被过敏折磨,荨麻疹湿疹不断。18岁到北京上大学后,过敏好了,她稍稍放飞自我,大一第一学期就胖了20斤,之后拼命减肥,减到生理期不正常,减到进食障碍,才逐渐意识到好好吃饭、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这中间她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加上本科传播学上课、写论文、实习等经历的潜移默化,慢慢找到专业与热爱的交叉点——健康传播,后来又很幸运被保送至北大健康传播的专硕。
一个事实,很多人吃得苦中苦后,未必想做人上人。自认不太聪明的黄女士,一路从湖南农村考到北大已经费尽心力,没有力气再去想下一个目标该去向哪里了。她随大流卷实习,去过央媒、去过大厂,发现都不是自己心之所向;也认真考虑过相关方向的高校老师,甚至详细了解过健康食品快消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的商务咨询,最后还是想做更落地的,健康食堂。
恰逢此时,北大餐饮中心面向自家学子开放岗位,黄女士多方考量,一来认为这里有体制庇护,做健康食堂不必太早追逐利益,成功率自然会高一点;二来这里35岁前可以考编,有机会拿到北京户口。最终,她主动申请,做了餐饮中心的管培生。
有外企和大厂工作经历的朋友都知道,管培生通常是用人单位为了培养和选拔未来的管理人才而设立的一种职位或项目,一般面向应届毕业或毕业三年之内的大学生,其最经典的培养方式就是深入业务一线、跨部门轮岗,而餐饮中心的业务一线岗位就是食堂阿姨,所以黄女士的选择确实算不上大材小用、高开低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24年5月,在北大餐饮中心工作2年后,黄女士选择辞职了。辞职的原因,恰好和当初选择的原因一一对应:一来身处其中才发现学生时代的想法太天真,北大餐饮中心这个平台并不能更好的帮她实现做健康食堂的理想;二来编制无望,理想又不能当饭吃,尤其对一个缺乏家庭托举的女孩,五六千块钱的工资在北京确实不够花。
当然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黄女士后来去了外面的团餐公司,做上了食堂经理,大厂的KPI与忙碌一样不少,不过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她甘之如饴。
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
没有哪种衣衫必须穿一辈子
黄女士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历经艰辛,终于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我们真诚祝福她。包括近来做正骨师被踢出班级群的北大毕业生、退学摆摊卖土豆泥的复旦研究生等名校学历从事低端职业的案例,即使有刻意制造反差人设收割流量之嫌,背后都有其自洽的选择逻辑,也客观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正从注重学历和职业的外在匹配,转向尊重个体选择和内在感受,我们都不吝奉上最真诚的祝福与掌声。
只是,当这种祝福与掌声有意无意被舆论引导为一种时代注脚:“你看,连名校毕业生都放下身段了,你一个普通大学生,也麻利地接受自己的平凡,安安稳稳找个能糊口的工作吧”,尤其还是高生态位者以俯瞰的视角表达时,多少有点吃到肉的前辈故意对后来者吧唧嘴的观感。
毕竟,前辈自己也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这类劳动;毕竟,这些名校生们本身有很多选择,做这些工作很多也只是曲线救国而已;毕竟,对于没有背景的牛马,埋头吃草久了真就不再有仰望星空的机会。
而能说出“体力劳动更快乐”的,大概率从前没有体会过月薪8000,一天干12小时,常年无休的劳累与无望,往后也不用体会摆地摊日入700,风里来雨里去,跟城管斗智斗勇的辛酸与彷徨。
真正的职业平等,应剥离学历滤镜,而非靠名校光环“镀金”。 过度渲染“高学历下沉”的“反差萌”,无形中既固化了“体力劳动等于低价值”的偏见,又与年轻人996过劳、KPI压迫、末位淘汰制、被毕业等真实的生存焦虑形成割裂。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叙事,反而容易让困于脑力劳动的群体陷入自我怀疑。
设身处地站在年轻人的视角,私以为黄女士案例真正的正面意义在于:
1、深度挖掘自身独特经历,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近来有资深HR朋友坦言,现在越是头部高校的孩子越努力,大家的简历里都有相似的科研实习经历,绩点都高得吓人,用人单位能怎么挑呢?挑谁的经历更与众不同,谁的兴趣爱好与岗位更契合。
黄女士和身体“打架”20多年的独特经历,看起来并不怎么光鲜,甚至有点惨痛,但却是最好的专业启蒙,最硬核的职业驱动。所谓久病成半医,把前半生自己摔过的跤,变成后半生扶别人的手,一个很棒的生涯规划思路。
2、培养一个能超过80%普通人的技能。
细看黄女士的自媒体作品,她在健康营养方面的知识储备,比真正的专业人士不足,但比大部分普通人多一些,这样的位置,出不了书立不了传,但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足够。
什么意思呢?不一定非要考到100分才能教别人,其实80分的人也可以教60分以下的人,60分的人也可以教二三十分的人。培养一个能超过80%普通人的技能,你就能靠它养活自己。
3、你只管勇敢,岁月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说黄女士前期跳出父母的期待、同辈的压力,选择做餐饮管培生是一种勇敢,那么在付出巨大沉没成本的两年后,选择听从当下内心的召唤,离开北大食堂,更是一种勇敢。
普通家庭20多岁的孩子,懂得社会运行规律、有明确职业规划者毕竟少之又少,但好处是也没多少割舍不下的荣誉、必须担当的责任。大胆往前走,别回头,人生真的就是只有你努力往前走了,才知道哪条路走不通,哪条路该放弃,哪条路该坚持。
当舆论忙着给黄女士贴亦正亦反的标签时,那些努力与躺平的间歇反复、编制执念与职业理想的真实撕扯,那些没被看见的挣扎和辗转,反而更值得珍视。
黄女士或许从未想当什么“逆袭样本”,只是在每个岔路口都选了更贴近内心的路:在食堂窗口调配健康餐食的两年,是用所学知识改善日常饮食的笨拙实践;转身离开时的清醒,是普通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复校准的勇气。这些不完美的尝试,反而比任何励志口号都更有参照价值。
真正支撑年轻人走出迷茫的,可能正是这种“不标准”的活法。它不承诺体面,不贩卖神话,只是安静地提醒每个深夜改简历的年轻人,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没有哪种衣衫必须穿一辈子,比起纠结该不该脱下标签,更重要的是在刺骨的寒风中紧紧抱住自己:加油,未来的路还很长。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7002.html发布于 2025-04-10 10:00: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