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台、伊利背后,站着中国最被低估的“世界一流”大学

食界清华
从 2019 年开始,茅台酒厂旗下的茅台学院每年都会选派 32 名大三学生,来到江南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
从贵州省仁怀市,到江苏省无锡市,遥遥相距 1000 多公里。
茅台学院的大学生,为何要千里迢迢地跑到江南大学求学?
这是因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我国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地,素有 " 酿酒工程师的摇篮 " 的美誉。
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更是连续 6 年排名世界第一。
此外,江南大学的纺织工程全球第二,生物工程全球第三(仅次于哈佛和清华),拥有 3 个 A+ 学科,超过近一半的 985 高校。
这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
食界清华
江南大学—茅台学院酿酒工程联培班始于 2019 年,迄今已举办 4 期。
前 4 期 " 茅台班 " 学生中,29 人考取江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研究生,50 余人入职茅台、习酒等龙头企业。
这是江南大学为我国酿造行业培养人才的一个缩影。
2006 年、2011 年、2023 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中国酒业协会曾评选了三届 " 中国酿酒大师 ",合计 116 人。
其中,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便有 14 人,涵盖白酒、啤酒、黄酒等各个酒类品种。
在各大酒企中,江南大学培养的企业家、工程师、高管就更多了。
1964 年,季克良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系发酵专业毕业,服从分配去了偏僻西部贵州山沟沟里的茅台酒厂。
从普通技术员做起,季克良一路晋升为生产科副科长、厂长、总工程师、董事长等,直到 2018 年卸任名誉董事长。
季克良走访江南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技术总顾问赵东、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樊伟、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新虎、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北京燕京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凤超、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项兴本都是从江南大学毕业。
江南大学校友,已经成为我国酿酒行业的中坚力量。
江南大学为我国食品行业输送人才的同时,还与食品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
在酿酒行业,江南大学与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和汾酒等全国前五的企业均建有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
在乳品行业,江南大学与光明、蒙牛、伊利、完达山、飞鹤、新希望和澳优等头部企业均建有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
可以说,一家食品企业如果还没有与江南大学合作,只能说明其在行业中还不够领先。
赋能企业技术创新,江南大学成为站在茅台、伊利等行业巨头背后的 " 关键先生 "。
2013 年,江南大学与茅台等酒企共同完成的 " 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 项目,获得了 2013 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后续就运用到了白酒生产环节中。
作为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顶尖学府,江南大学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持续引领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
2019 年,江南大学成立 " 未来食品科学中心 ",聚焦前沿交叉学科,深耕基础研究,开发颠覆性技术,助推我国进入世界食品领域强国前列。
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
透明质酸,是一种高分子多糖,具有极强的保水性和润滑功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美容等多个领域。
透明质酸,最早从牛的眼睛里发现并提取出来,价格非常昂贵,每公斤要几万元。
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创新团队,借助微生物发酵生产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把成本降到每公斤几百元,实现了透明质酸大产量推广应用。
由此,我国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生产全部类型透明质酸的国家。
正因为在食品行业的超强影响力,江南大学被誉为 " 食界清华 "。
从江南大学走出去的企业家们
宝藏高校
江南大学在食品行业的超强影响力,源于在食品专业上的顶尖学科建设。
江南大学起源于 1902 年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当时的东南第一学府,也是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 " 母校 "。
1950 年,江南大学宣告成立食品工业系,这是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也是中国食品学科的源头。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基础最好、覆盖面最广。
中国最早食品工业系奠基人
2007 年,被遴选为食品领域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2009、2012)、A+(2017),于 2017 年入选国家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
2007 年,江南大学组建我国食品领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2 年完成重组后,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序列管理。
2011 年,江南大学组建我国粮食发酵领域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21 年优化整合,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
此外,江南大学还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和信息中心、国家粮油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益生菌与肠道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科研资源远超多数同类院校。
可以说,在国内,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独一档的存在。
2011 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顺利通过了美国 IFT 国际食品专业认证,标志着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走上了国际学术舞台。
在 2017 年、2018 年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荷兰的瓦格林根大学。
从 2019 年开始,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超越瓦赫宁根大学,连续 6 年排名世界第一。
江南大学多次承办国际食品科技大会(IUFoST)、世界食品创新奖评选等全球性活动,江南大学教授常年担任分会主席或主旨报告人。
在国际上,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享誉全球。
熟悉江南大学的读者知道,这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首批 211 重点建设高校。
其实,江南大学的实力,远超普通的 985 大学。
这里,正解局再提供两个观察的维度:
一是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由教育部组织,每四年一次,其意义远超普通的大学排行榜。
这是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中国大学实力和水平的窗口。
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江南大学获评三个学科 A+,数量位居全国第 22 位,超过了一半 985 高校。
二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数量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成果转化效率。
2022 年,江南大学的 PCT( 国际专利申请 )申请量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 18 位,全国高校排名第 8 位 ,江苏高校排名第 3 位。
截至 2024 年底,江南大学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8953 项,位列全国高校排名第 18 位,江苏高校排名第 3 位。
学科评估 A+ 学科多,体现了官方对其学科实力的权威认可。
知识产权数量多,彰显了市场对其技术转化能力的实践验证。
" 官方认证 + 市场检验 " 双重评价体系下,江南大学都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这所 " 宝藏高校 ",可能是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
加法减法
酒香不怕巷子深。
近 10 年来,江南大学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上名次不断攀升。
先看《中国大学评价》,2004 年,江南大学排名全国 100 名开外,2024 年,江南大学排名稳定在前 50 位。
再看软科世界大学排名,2021 年,江南大学排名在 500 名开外,2022 年进步 100 名,位列 400 多名;2023 年再次进步 100 名,排在全球 300 多名。
国内、世界名次,进步神速,堪称中国高校中的 " 黑马 "。
这一突破,既彰显了其深厚底蕴的回归,更凸显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 " 加减法 "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优势、突破短板,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 减法 ",指的是压缩低效学科。
在过去 10 年中,江南大学合并或停招部分与学校定位关联度低的弱势学科,整合分散的学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关停并转后,江南大学 2023 年的本科招生专业,只有 55 个专业。
" 加法 ",指的是做强优势学科,更迭新兴专业。
巩固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同时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
" 加减法 ",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
压缩低效学科,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资源分配和长期积弊。
更迭新兴专业,有可能因追求热点、缺乏系统性规划而陷入误区,导致资源浪费、教育质量下降。
江南大学的思路是,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点,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前瞻性布局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最典型的是集成电路专业。
集成电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各大高校学科布局的重点赛道。
2024 年 4 月,江南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这并非 " 无中生有 " 地追逐风口,而是在 2002 年成立的 " 微电子学 " 本科专业和 2003 年成立的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成立的。
更重要的是,江南大学的所在城市无锡,是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重镇,2023 年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达到 2400 亿,稳居全国第二,设计、制造、封测 " 核心三业 " 规模约占全国 1/8。
无锡还是全国唯一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地级市,从原材料到设计、制造、封测环环相扣,集聚企业近千家。
无锡雄厚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旺盛的人才需求与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需求,也在 " 倒逼 " 江南大学加速布局集成电路学科。
从办学成效上看,江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构建了本、硕、博贯穿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本硕博优秀人才 2000 余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江南大学的 " 加减法 ",本质上是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战略选择。
通过强化食品、轻工等 " 王牌学科 " 的全球竞争力,同时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和未来技术,构建 " 特色鲜明、交叉融合 " 的学科生态。
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取舍之道,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突围 " 大而不强 " 的破局样本。
这所中国最被低估的大学,正在让世界看到硬核实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 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214.html发布于 2025-04-21 16:35:3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