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明珠防间谍,海归派跪了

骗子、小偷、间谍……这种标签化思维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闭环。
---
董明珠在格力电器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抛出“绝不用海归派”的言论,称“海归派可能有间/谍”,这一发言与她此前将竞争对手称为“小偷集团”、指责同行“骗子公司”的风格一脉相承。
这种看似捍卫企业利益的“铁腕”表态,堪称商业世界的行为艺术式反讽。
“间谍论”之前,还有“小偷论”,这构成董明珠标签化思维的认知闭环。
1
董明珠对人才的警惕性,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敌我二分”逻辑。
2014年,她将小米与美的合作称为“两个骗子组成小偷集团”,2023年又公开批评离职员工孟羽童“借助平台变网红”。
如今将海归群体直接与“间谍”划等号,本质上是对外部人才的“有罪推定”。
骗子、小偷、间谍……这种标签化思维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闭环:凡是不符合其管理哲学或战略方向的人,都可能被归为“潜在威胁”——无论是竞争对手、离职员工,还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海归。
讽刺的是,这种“排异反应”与格力宣称的“全球化布局”形成悖论。
董明珠曾高调宣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却对国际化人才关上大门;她力推格力钛新能源进军中东市场,却又拒绝吸纳可能助力国际化的跨文化人才。这种矛盾恰似她一边痛批雷军“贴牌生产”,一边让格力手机沦为配置平庸的“自嗨型产品”。
2
董明珠对“忠诚”的执念,已从企业价值观异化为个人意志的延伸。
她在股东会上强调“要对公司而非个人忠诚”,但现实中,格力高管更迭频繁,“接班人”孟羽童的黯然离场与王自如的争议性存在,暴露出“董氏标准”下人才的进退维谷。
当“服从度”取代专业能力成为核心考核指标时,格力的创新体系陷入“近亲繁殖”的困境——财报显示,格力研发费用率常年低于美的,空调业务占比仍超70%,多元化屡屡受挫。
更具黑色幽默的是,董明珠一边排斥海归,一边却对“自己人”的失误极度宽容。格力钛(原银隆)的“一地鸡毛”至今未清理完毕,其力推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因能量密度低、成本高昂被市场冷落,而当年她以个人名义举债投资时,股东反对声被直接斥为“鼠目寸光”。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标逻辑,让“防范间DIE”的宣言更像转移战略失误焦点的烟雾弹。
3
董明珠的“反海归”言论,是民族主义叙事在企业管理中的变形。
她曾以“拒8千万年薪、保民族品牌”的悲情故事树立人设,如今将人才选择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是将企业战略与意识形态捆绑的话术升级。
这种策略短期可激发部分舆论共鸣,但长期可能反噬:小米通过全球化人才布局实现生态链扩张,美的凭借职业经理人制度稳坐行业龙头,而格力却在“董氏滤镜”下与时代渐行渐远。
格力股价从高点腰斩、跌出世界500强的事实已说明问题。
董明珠的“间/谍恐惧症”,暴露了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她将海归等同于“西方渗透”,却选择性忽视格力核心压缩机技术早期源自日立、三菱等外企的产业现实;
她嘲讽雷军“贴牌生产”,却对格力手机一定程度依赖ODM代工闭口不谈。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叙事,恰似她一边在饭店强行推销格力空调,一边抱怨“年轻人缺乏感恩之心”的魔幻现实。
董明珠的“反海归”宣言,与其说是战略决策,不如说是权力美学的展演。
“董明珠走过的路寸草不生”早已不是一句励志口号,格力的未来已不再取决于能否识别“间/谍”,而在于能否打破认知茧房。
真正的商业间/谍,从来不会举着简历走进股东大会,但固步自封的企业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或许,董小姐需要重温自己20年前对抗外资收购时的豪言:“谁敢说格力20年后不是世界500强?”——而今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正藏在被她拒之门外的海归人才手中。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460.html发布于 2025-04-23 17:55:5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