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经济大比拼,江苏浙江安徽的“底牌”全翻了

江苏、浙江、安徽近日相继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江苏GDP达33088.6亿元,同比增长5.9%;浙江为22300亿元,同比增长6.0%;安徽为12265亿元,同比增长6.2%。苏浙皖一季度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集体交出稳中有进、竞速而进的高质量开局答卷。
观察这份成绩单,能看到不少新变化:安徽6.2%的增速领跑三省,近三年来的最好成绩,也释放出政策托底与创新驱动两轮发力的信号;浙江的6.0%增长稍低于去年一季度的6.1%,但稳住了基本盘,并且延续了其近年来持续向“新”的结构转型;江苏跑出5.9%的增速,经济总量持续迫近广东。两者一季度GDP仅相差426.9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江苏“追”近了53.35亿元,继续保持对“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省”地位的强有力挑战。
从制造业看实力
工业,是长三角经济的“筋骨”,也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江苏持续巩固“产业硬核”优势。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2%,为三省最高。其中,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起到工业“压舱石”的作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11.2%,比去年全年分别加快3.8个、2.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5.1%、71.3%;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等工业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3%、26.1%。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制造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27.8%,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分别增长14.4%、13.8%,背后是从“量的领先”走向“质的跃迁”的现实注脚。
浙江制造同样增速明显,且“含新量”令人瞩目。近年来,浙江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作用下,工业生产稳步提速。一季度,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高于江苏和安徽,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近八成的增量,持续擦亮“民营经济第一省”的金字招牌。尤其在新质生产力赛道,浙江优势逐渐外溢: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0.2%、54.1%、47.6%、26.2%。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动能“多点开花”,技术红利正加速释放。
安徽充分展现出追赶者的爆发力。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连续1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产量分别增长1.1倍、19.5%、18.2%。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汽车产业迎来高光时刻,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分别增长18.2%、83%,总量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
新华社照片,无锡(江苏)这是3月31日拍摄的无锡(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产业园(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从消费看潜力
扩内需、促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数据看,苏浙皖在提振消费方面各有打法,但结构升级、场景创新已成共同趋势。从供需两侧观察,三省正逐渐从刺激消费转向培育消费生态,持续激发消费活力。
江苏表现最为强劲。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406.1亿元,同比增长5.6%,在全国总量中居第二,仅次于广东;尤其是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总额超过584亿元,销售额领跑全国。其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绿色家电、智能家电分别增长69.2%、70.6%,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57.2%,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9.2%,“以旧换新”系列政策成效明显,全面带动换代型消费。
浙江在“品质消费”赛道上发力。一季度体育娱乐用品、金银珠宝、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19.9%、27.6%、72.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从家居焕新到智能终端,从小城消费潮到老年银发经济,得益于数字经济与消费生态的深度融合,浙江的消费场景丰富、情绪价值突出,有效支撑起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推出结婚消费券、推广夫妻共享育儿假等政策频出,引发关注的同时,也在逐步兑现激励效应。
安徽则领跑消费增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为三省最高,服务性消费贡献尤为显著。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2884元,同比增长6.5%,已连续2个季度超过居民消费增速,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提升至39.9%。其中,人均文化娱乐、休闲保健等消费支出同比增长均超两位数,消费“从物到人”的趋势转化更加彻底,显示出消费升级新动能。这既是当下安徽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2万美元这一发展阶段的一大特征,也正在推动安徽消费结构不断跃升和场景迎来质变。
新华社照片,宣城(安徽),2024年11月12日 游客在泾县汀溪乡皖南川藏线上的乡村咖啡店“空空里”品咖啡赏美景。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从组合拳看后劲
如果说制造是“底盘”、消费是“引擎”,那么支撑起长三角经济韧性和后劲的,其实是背后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江苏的优势在于“稳”。从体量到结构,从外贸到投资,再到多极支撑、梯度均衡的产业布局,为经济运行提供强大缓冲力。一季度,江苏进出口总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国比重13.2%,其中出口增长9.6%,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创历史新高。在全球供应链动荡背景下,保持稳定增长实属不易。
浙江的后劲在于“活”。创新投入持续走高,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3%,高于营业收入增速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从数字化转型到产业数字化的趋势日益明朗。加上杭州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民营经济叠加科创平台的发展模式,正在为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注入发展活力。
安徽的亮点则是“进”。这位昔日长三角的“后进生”,已然蜕变为“潜力股”。今年一季度,安徽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0.5%,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高达38.8%,标志着中部地区科创产业开始崛起。同时,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结构性减碳与“含绿量”提升同步推进,绿色转型路径清晰。
观察苏浙皖今年首份成绩单,江苏稳中求进、浙江快中提质、安徽追赶加速,长三角三省正各自以不同的节奏向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挺进,契合的则是“经济起势有力”的表述。某种程度上,苏浙皖不同的发展轨迹,既体现区域竞争,也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毕竟,错位发展、扬长避短,才能推动一体化走向联动升级的更高阶段。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541.html发布于 2025-04-24 10:29: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