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秒没接电话被通报,“形式值班”为何让人深恶痛绝?

近日,《半月谈》发表文章,披露了一些部门和地区值班制度泛化、僵化、应付化的现象,其中就包括“事多事少一律值班”“10秒没接值班电话被点名批评”等。文章还引用了一个段子:“编办假期也安排人值班,难道害怕编制被偷走吗?”道出了基层值班制度中存在的不顾实际、流于形式的问题。
值班,我们都不陌生。马上就是“五一”假期,面对接下来旅游、消费的热潮,公安、医疗、环卫、交通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是全天候的,一些大事、要事、急事也需要争分夺秒去办,难免要占用周末和节假日。从这个角度上说,值班值守制度是有效处置紧急情况、应对突发问题、服务群众节假日需求的必要举措,是让群众安心的一项“兜底”工作方式。
值班值守的起点,是确保节假日期间的工作平稳有序、不掉链子。然而在执行当中,“为工作值班”有时却异化为“为值班而值班”,甚至一些本来没有必要值班的部门也安排了“其他部门值,我们也要值”的跟风式值班,主打一个“没苦硬吃”。本该是对群众需求、工作需要负责,却异化为对不合理的考核检查负责,“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必须接听”“值班就是等在办公室、守在电话旁”等,就是一些刻板的不合理规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定?无非是想要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象化、量化,而量化的目的,无非就是应对考核检查。这样一来,一些值班制度就落入了“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的怪圈,值班人员空费了宝贵时间,单位白白支出了值班的成本开销,但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工作实效,最大的“实效”就是一本为上级考核而准备的值班台账。
“没苦硬吃”的形式主义值班不是小事,背后体现的是作风建设的大事。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突出问题,驰而不息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治理不合理的值班制度,就是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方面。推动值班制度从“无效”走向“增效”,可对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应急、公安等关键部门需要强化值班,而公共服务属性弱的机构则应允许弹性安排或远程值守。还应改革考核机制,用完成工作的实效指标替代“在岗时长”“接电话速度”等形式化要求,从根本上杜绝“为值班而值班”的现象。另外,对值班人员的照顾也要有制度性的安排,值班费或者调休、轮休要严格落实到位,不能让默默奉献了休息时间的老实人吃亏。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治理逻辑的错位。基层普遍存在“人少事多”的情况,只有坚持“需求导向”“实效导向”而非“痕迹导向”“迎检导向”,才能让基层工作人员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真正轻装上阵,让值班值守制度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真正与基层治理中的问题导向和工作需要匹配起来,形成值班人员有成就感、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基层治理共赢局面。
特约评论员 吴迪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9084.html发布于 2025-04-28 15:30: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