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书大全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沉浮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全书大致可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三、《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四、《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五、《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六、《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 14 年,才得以完成,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七、《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八、《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书中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论辩,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九、《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十、《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十一、《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十二、《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属于语录体散文,该书主要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反映了墨家思想,还包含有许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三、《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叙范围从公元前 722 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 468 年(鲁哀公二十七年)。
十四、《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十五、《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十六、《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十七、《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 1362 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十八、《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 33 篇,以及伪《古文尚书》 25 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十九、《春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二十、《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一、《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二、《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荀子的基本立场,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人的基础上,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成为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二十三、《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著作,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全书旨在宣扬儒家的“孝悌”和“仁义”思想,该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十四、《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集兵法和智谋之大成的兵书,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十五、《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而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的,入仕后,受权臣排挤,多有不得志之叹,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
二十六、《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 30 卷,笔谈》26 卷,《补笔谈》3 卷,《续笔谈》1 卷,全书有十七目,凡 609 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 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 46%。
二十七、《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二十八、《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一部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共五十二卷,载有药物 1892 种,收集医方 11096 个,绘制精美插图 1160 幅,分为 16 部、60 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二十九、《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沉浮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
作者:ddwi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935.html发布于 2024-12-10 00:37: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