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比利时一家五口定居贵州深山当农民,卖掉房产捐款200万,他们图什么?

访客 2025-05-05 10:15:59 23373
比利时一家五口定居贵州深山当农民,卖掉房产捐款200万,他们图什么?摘要: 那天,雾气刚刚散去,阳光落在贵州群山的脊背上。帕特里克提着一篮鸡蛋,沿着泥泞小路走回家。身后是他亲手搭的房子,屋前的菜园里,妻子海蒂正弯腰采摘空心菜。两人说着夹...

那天,雾气刚刚散去,阳光落在贵州群山的脊背上。帕特里克提着一篮鸡蛋,沿着泥泞小路走回家。身后是他亲手搭的房子,屋前的菜园里,妻子海蒂正弯腰采摘空心菜。

比利时一家五口定居贵州深山当农民,卖掉房产捐款200万,他们图什么?

两人说着夹杂法语和贵州方言的句子,笑着,仿佛这里就是他们生来该落脚的地方。可谁会想到,他们曾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中心——那里有宽敞的公寓、高收入的白领生活......

海蒂的家族几代人都乐善好施,海蒂也心地善良,特别愿意去帮助别人。她有个姐姐,从小就很喜欢中国,认为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

九几年的时候,她的姐姐就开始来中国贵州做义工,每隔几个月来一次。海蒂有时也跟着她来贵州做义工,后来她的丈夫也加入了她们的行

列。

海蒂喜欢看那些老人坐在路边晒太阳,喜欢米饭锅里升腾的热气,也喜欢和人说话时,那种“不完全听懂却被真诚击中的感觉”。回到比利时后,她始终怀念那种“被需要”的感觉。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这里的人们,2002年,他们卖掉

家里的房子和车子,凑了大约200万元人民币,带着三个儿子,举家来到了贵州做义工。那时候,大儿子9岁,二儿子6岁,小儿子才4岁。

他们说:“我们不是来改变这里的,而是来一起生活的。”

1

洋媳妇也要学劈柴,洋女婿更要会喂猪

刚搬进贵州那年,村里人一开始是围着他们看的。

“哎,你看那个外国人,不会种地还来种地,怕不是脑子瓦特咯?”

“听说他们洗衣服不搓,只放水里泡泡,衣服能洗干净咩?”

帕特里克听不懂,但他知道自己成了“稀奇物种”。

村里人在门口打转,偷偷看他煮饭、插秧、喂鸡。更搞笑的是,有次村里放电影,大家席地而坐看。一个孩子看着荧幕,又看了看皮埃尔,悄悄问奶奶:“他是不是电影里那个外国反派?”帕特里克后来笑得直不起腰:“好歹给我个主角嘛!”

他学着用锄头翻地,虽然一开始总是把自己鞋锄飞;海蒂则被大婶拉去学做辣椒炒肉,辣得眼泪直流,却也第一次炒出了“村味”。

最经典的一次,是海蒂劈柴。她英勇地砍下去,劈偏了,一块木头蹦起来砸到自己脚趾——“我觉得我的骨头会说中文了,它说:痛得很!”慢慢的,村民也习惯了这对“洋邻居”。谁家酿了米酒,会喊他们去尝;谁家孩子考试进步,也会来找“洋老师”夸一夸。

语言不通、没有自来水、冬天冷得刺骨……最穷时全家月收入仅1500元,靠种菜和养鸡过活。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竟陆续捐出200多万元,帮村里修路、建学校、资助贫困生!

“我们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嬉皮士’。如果只靠情怀,三个月就会崩溃。真正的长期主义,是要找到自给自足的模式。”

2

钱一旦动起来,故事就不再那么浪漫了

“你们捐了200万?那你们自己吃什么?”帕特里克听到这个问题,笑了笑:“吃白菜啊。自家种的,不花钱。”

但其实这“200万”背后,是他们这些年通过个人网络、比利时教会、小型基金会,一点点筹来的公益善款。

他们的项目很小、很碎,但都真实:教室修了屋顶,孩子们不用再撑伞上课;村庄买到净水设备,老人不再喝黄泥水;因病辍学的孩子们,被资助进了县城初中。

但随着公益做得越多,问题也来了。村干部会问:“你们这个捐钱有计划没?我们也能申请么?”

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们把钱捐给谁,就喜欢谁?”

海蒂不止一次失眠:“我不是上帝,我只是想帮点忙。”帕特里克也开始疲惫。他怕的不是干活,而是好心被误解。他曾以为善意可以跨越文化,后来才发现善意也需要语言、规则和边界。但他们没停,依然选择继续。”

随着媒体报道,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他们是作秀还是真奉献?欧洲人跑来中国农村‘装穷’,本质是降维打击!

二儿子凯文回应:“如果我们真有钱,为什么不住五星级酒店?真正的奢侈不是财富,而是选择生活的自由。”

来中国后,大儿子和二儿子只上了一年小学,小儿子只上了一年幼儿园,就没再上了。孩子们的外国面孔在学校里特别显眼,不管干什么都好像有人盯着看似的。他们在学校里待得很不自在,也没办法很好地学习。

于是,海蒂决定不让孩子们去上学了,从美国买了一套教材亲自在家教他们。

老大杰弗里是三个孩子中中文最好的,后来通过网络考取了美国学历,毕业后到贵阳的国际学校应聘,成为一名国际幼儿园的外教老师,每月的薪水还不错。2020签证正好到期,就选择了先回比利时定居。

小的两个孩子虽然一直待在中国,但是中文一直不太好,也没有学历,没法找到好的工作。但是二儿子凯文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开一个自己的农场,种大片的庄稼,养各种小动物。所以,他们全家决定自己承包土地,开农场。

首先打听贵阳周边的土地,发现这边的土地太贵了,租的话一亩大概需要700元,他们承受不了这么贵的租金。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道,说贵州有个上司镇,土地租金比较便宜。一家人赶紧开车赶到上司镇政府,说想租他们的土地办农场。

工作人员说他们这儿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了,但下司镇可能还有剩余的土地,让我们去问问。他们又急忙赶到下司镇,终于在这里租到了土地。

现在凯文和爸爸负责农场的工作,包括种地和养殖,妈妈和弟弟在家做饭,也做一些面包卖给周围的人。他们现在种了大概有100亩的玉米、南瓜和向日葵,种了点自己吃的蔬菜,更多的是种草,用来做饲料。

养殖规模也不大,有100多只鸡、20多只羊、10多只兔子、4头猪。猪、羊还没有长大,兔子也主要用于繁殖。目前,最大的一块收入就是卖鸡蛋。

一家人都很享受农场的生活。凯文和爸爸每天去农场两趟,早上去一趟,下午五六点钟再去一趟,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弟弟有时也过来帮帮忙。他们会把鸡蛋拿到集市上卖,也有人专门来收。全国各地也有朋友来找他们买鸡蛋,就打好包邮寄给出去。

有媒体再一次采访他们:“你们还会继续留在贵州吗?”海蒂沉默了一下,说:“我们从来没想过改变谁,我们只是想一起生活。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想。”

“我们家现在已经做到了中西融合,我们平时吃饭比较简单,西餐多一些,比如面包加沙拉酱,或者土豆泥。如今,我们也慢慢学会做一些中国菜,除了爸爸不吃辣椒,我和两个儿子都挺能吃辣椒的。这边的气候我们也已经很适应了,夏天会稍微湿热一些,冬天白天不那么冷,夜晚还是有些冷的,爸爸就生起火炉,全家围坐在火炉旁聊天,吃东西,身心都感觉很温暖。”

但也有人悄悄问:他们现在,会不会后悔了?我们没有答案。也许他们会留下,也许会离开。但他们留下的,不只是200万元公益善款,更是一种可能性:“不同的人,也能在这里生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9948.html发布于 2025-05-05 10:15:5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