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菲特的进口凭证:一个MAGA,两种剧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世界上最令人不适的悖论是:愚蠢与伟大并存。遇到这种悖论,你就会体验到那些精英的痛苦,体会到 " 气不打一处来 " 是一种什么感受。
就像你看到一个橙色的男人,正在用高浓度化肥泼一棵树,而他想达到的结果理论上又是正确的——为了让这棵树速速长大。更让人七窍生烟的是,结果它居然真的长大了。
大家该知道我说的是谁。且很奇怪的是,这个胖子奇怪的 " 伟大 " 之处,居然和人人都爱的、永远正确的巴菲特遥相呼应。这大概就可以定义为 " 大无语 " 事件了,肯定有哪里不对。我们试试看怎么把这个逻辑顺过来。
一
首先解释一下开头的类比:
" 橙色男泼高浓度化肥 ":是指懂王的贸易政策。用超极端的方法在做一件逻辑上正确的事:纠正美国贸易赤字,找回丢失掉的产业能力。
" 和巴菲特相呼应 ":是指前两天奥马哈年会上的一个热点词:" 进口凭证 "。是巴爷在 2003 年就提出的、比 " 泼化肥 " 更温和、但目的和懂王相同的建议,一个更普适性的贸易框架。
2006 年美国参议院闯关没通过。时隔近 20 年,在懂王疯狂揠苗助长的背景下,大家越想越觉得 IC 这招太睿智了,长者就是长者,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这个进口凭证是什么呢?
来自巴爷 2003 年在 Fortune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原文。我来 " 三分钟极简版 " 二创一下:
先把美国的贸易状况想象成一个漏水的大浴缸,进口远远多于出口,导致美国的财富越来越少。
这时候巴菲特拿来了一个小阀门:一个水龙头和排水口联动装置,能让流进来和流出去的水自动达到平衡。
这个小阀门是怎么工作的呢?
进口商必须买 " 入场券 ":任何想要把商品卖到美国来的人,要想进口价值 1 美元的商品,就必须先去市场上购买价值 1 美元的 IC。没有这个凭证,货物就进不来。
市场定价、自由交易:IC 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卖,价格随供需波动。想进口的人多、出口的人少,IC 价格就涨;反之则跌。IC 市场价相当于一个浮动的、由市场决定的 " 进口附加费 "。
安装上这个小阀门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一种 " 市场平衡贸易 " 的游戏规则出现了。 由于进口总额不可能超过出口——贸易逆差就自动消失了。大浴缸不漏水了!
美国出口竞争力大增了。 一家生产铝的美国公司,本来每磅售价 66 美分才能保本盈利,有了 IC 这 10% 的额外收入,把价格降到 60 美分也不亏,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了!
居然也没引发贸易战,其他国家也没来报复。因为 IC 不针对特定国家或行业,只控制总量," 平衡 " 而不 " 惩罚 " ——谁能进来、谁进不来,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对美国出口大大超过进口的国家掐指一算,还不如改变策略划算,减少对美出口或从美国买更多。不用到处挑衅,惹人讨厌,就能实现想要的结果!
这么完美的小阀门,当然也不是免费的。IC 方案完美,但也有代价:
进口商品当然会涨价,给美国消费者加了税。但短期痛苦,比起美元不断贬值、国家资产持续流失的长期后果要轻微得多。而且市场机制最神奇之处在于:任何游戏规则,都有 " 到点儿自动退休 " 设定——一旦美国出口增加,IC 价格自然下降,这个机制最终会 " 功成身退 "。
不用泼高浓度化肥,也能助懂王成就 MAGA 大业—— 虽然听起来很让人不适,但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IC 就是这么起作用的。
二
进口凭证的底层逻辑依然是 " 靠市场 "。" 市场 " 自带一种 " 清晰明了 " 的纯天然特质,这是任何人为措施都不可能具备的。
用市场来平衡贸易的关键在于:领导负责设定平衡水平,市场负责实现这个平衡,而整个过程中一个关税数字都不会出现——不管是算出来的,还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但此想法并不是巴菲特首创。而是来自于一个怼了亚当斯密一辈子、曾被当做自由贸易反对者、存在感极低的经济学先驱、最后死于穷困潦倒的德国人——李斯特。
巴菲特进口凭证的基本逻辑,来自于李斯特 1841 年《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 " 贸易平衡 " 的观点。
由于李斯特一直坚持批评大家奉为圭臬的亚当斯密理论,其观点一直被广泛忽略。唯一觉得有道理,且采纳到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是:威廉德国和战后的东亚。
但现在读李斯特,会有副作用——你脑袋中可能会生出一个小人儿,让你怀疑当下主流叙事——自由贸易永远正确,贸易保护主义注定被历史车轮碾压。这个小人儿会告诉你,历史车轮现在的方向,很不幸正是贸易保护;而更不幸的是,这是当下不可避免的 " 正确 " 方向。
三
为什么真实世界中需要贸易保护?
在斯密的假设下,斯密是完全正确的。但只有一个 " 小 " 问题:假设中没有 " 国家 " 的存在。斯密理论应该算做 " 世界大同经济学 " ——适用于只有一个国家存在的星球上。《国富论》建立在一个虚幻设定上:没有国家边界、没有冲突、人人和平相处的 " 宇宙大同 "。大同世界里,自由贸易当然好,家人之间哪有互相收税的?
亚当斯密的理论在世界大家庭里完美适用,但在一个政治分裂、勾心斗角、各种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并存的世界中,我们离不开李斯特。
李斯特把国家发展比作人的成长:婴儿期的国家们需要爸妈喂饭、教技能,此时开放学习很重要;青少年期的国家们需要保护伞,需要交学费;新兴产业刚上初中,需要关税保护和政策指导,否则就会被高年级同学霸凌。等终于长到了成年期,就需要公平竞争,逐渐开放自由贸易——成年人当然要走向社会,自力更生。
李斯特认为:既然大家谁也不能脱离 " 国家 " 这个载体,斯密的世界大同假设下的绝对自由贸易,在幼崽国家、青春期国家、和壮年国家同时并存的现实下,只会导致强国恒强、弱国永无出头之日——一个强壮成年人和一个五岁小孩 " 自由竞争 " 抢玩具。
举一个具体例子,一个农业国幼崽和工业国大壮,在无监护的情况下一起玩游戏:
农业国幼崽便会疯狂进口大壮的工业品,但自己的农产品一颗都卖不出去。同时贸易逆差要用真金白银填,储备越来越少;没有金银储备,银行断奶,企业没钱周转。接着物价暴跌,企业倒闭,百姓破产,经济多米诺骨牌倒下。农业国幼崽哇哇大哭,奄奄一息。
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有两种国家必须实行保护主义:一种是处于追赶阶段的国家:需要保护幼崽,培育本国产业," 扶上马、送一程 "。另一种是存在长期贸易逆差的国家:否则货币动荡、经济危机。
李斯特的观点不只以上,此观点有大量上下文和逻辑铺垫,比如保护主义是手段而非目的、国家发展并不能完全用 " 增长 " 来衡量,等等等等。
然而我也并不能阻止大家在文章中随便找一句,划条线,然后把我归为 " 屁股坐歪 " 类。但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四
有一说一,懂王直觉挺准的,可能比很多经济学家都准。但问题是只有直觉,其他啥都没有。就像开车只有感觉,没有地图不看路也不知道怎么踩油门。
只要摆出正确的姿态,有了贸易保护,神秘力量就会帮你搞定剩下的所有事:找人、给钱、建工厂、发许可 ……" 叮 " 的一下,制造业就回流了。
当然,美国现在比当年的中国韩国起点高;当然,1970 年代的重商主义本可以拯救美国的工业,但彼时已矣,此时已然,重建可能比新建更难。
虽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开脑洞:
如果制造业真的 " 叮 " 的一下回流了,总共需要分几步?
供应链就像一个复杂人体,健康情况下,器官完整。但现在一个残疾人想变成健全人,拥有完整供应链,那么他需要把器官补全,需要长出一条腿,再生出一个肾。
医生说,方案一:常规培育,一个器官需要 10~20 年;方案二:在一个超级培养皿中集中高强度 3D 打印,只需要 1~2 年。
也就是说,迅速长出器官,完成像样的工业回迁、把产业链拼完整的唯一方法是:中央统一规划,资源集中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
构建集成产业链,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产业链最上端一直延伸到消费端,完成闭环双循环。等到整个体系顺利运行起来,再放开市场,自负盈亏。
这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见过哪个国家有类似经验么?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0023.html发布于 2025-05-05 17:39:3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