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瘦44斤后,开始有人给麦琳道歉了

作者|花木蓝
编辑|闫如意
在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黄执中在播客节目里给过一个答案,叫做“能改变”。
不知道他看到暴瘦44斤的麦琳以后,会不会对她有一点改观。
《再见爱人》综艺结束以后,麦琳上过好几次热搜。前期上综艺时,很多路人还是带着抗拒和抵制的心理,这一次减重成功是真的震撼了路人。
毕竟,减肥是一场身心重塑的过程,能瘦下来的都是狠人。
曾经讨厌麦琳的网友们,不少人开始改观:
“以前很讨厌她,现在真佩服她。”
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连呼吸都是错。麦琳竟没有退网沉寂,而是选择了“永远比被打倒多一次站起来”的剧本。
在短短几个月内,麦琳完成了把自己打碎再重塑的过程。
节目最火的时候,也是麦琳面对的负面评价最多的时候,有网友建议麦琳:
第一步先减肥,第二步找份工作。
如今,4个月过去,她都做到了。
黑红之后暴瘦44斤
麦琳变得励志了
2024年的麦琳,火成了一种现象。
作为零帧起手的素人,她的口头禅“心趴”、“就还好”、“我配吗”等等都变成了出圈的爆梗。最离谱的时候,从纽约到纽西兰的华人,排队看圣诞灯的时候,都在讨论在哪能买到青团和熏鸡。
上这个节目,预告了半年“1月18日直播”的杨子学到了重要的一课:
天赋比努力重要。
除了玩梗,更多的网友是真实地觉得被“气到心梗”,发起了一场“anti-麦”运动:
麦琳开了小红书,就有人去举报她,认为她应该被直接封号;
麦琳上别的综艺,也被举报到下线;
找她做代言的商家,被发帖说要避雷。
最火的是下面这种观点。这句话被做成了表情图,在小红书的评论区反复出现。
很多人都预测,麦琳应该会退网,或者最多热度变低,做个小主播。
但麦琳没有按这个剧本走。
2025年才过去1/3,她已经数次靠“减重”书写自己的大女主“蜕变”剧情:
1月回门宴:
麦琳瘦13斤亮相,同时学会了骑车,还晒了给李行亮织围巾、帮女儿选写真照片等生活细节。
3月更新社媒官宣减肥成功:
2个月瘦20斤,即使因低血糖晕眩仍在坚持,同时制作了“一个普通女人的十年”vlog。
4月公开减重44斤全记录:
她靠的是“16+8“饮食法+低碳高蛋白食谱 +力量训练,结合舞蹈与散步维持代谢,不少医学和健身博主都认可了这种减重思路。
暴瘦到体重变回两位数的麦琳,似乎也以“减重”为支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她不再是那个依附于别人的“家庭主妇”,而是出道成为“减重博主”:跳女团舞,拍变装视频,分享“16+8”饮食法和减脂餐教程,带货酸汤调料。
4月25日,腾讯视频的“我们”栏目刊发了一条采访麦琳的长视频。
采访里,她口齿清晰,落落大方,直面回应上节目时候的表现。她承认自己“行为任性、缺乏共情”,提到后面慢慢开始有支持她的声音时几乎落泪:有人给她发很长的私信,鼓励她要走出家庭、出去工作。
“他们有在拯救我。”
这条采访视频的转发链里,博主@止痛胶囊成吨吃 夸她:
@孟大明白 说,“这个表达能力超越同组所有嘉宾”。
而在此之前,麦琳已经经历了三次全网猎巫,却始终没有被打倒:
第一次是《再见爱人》播出时,人们厌恶她;第二次是她道歉时,人们觉得她不真诚;第三次是她上第二个综艺《我们的爸爸》时,人们全网抵制。
直到她真的做到了、在改变,才开始有人意识到,麦琳不是我们想象中无可救药的“弱者”。
“恐麦”的人,到底在讨厌什么?
有一种分析认为,麦琳引起这么大的情绪,是因为她唤醒了所有中国人的不良记忆。
麦琳太普通了。
普通到她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不喜欢又甩不脱的人:
有控制欲的父母、自私的同学、爱贪小便宜的的同事……
麦琳引发的情绪,不只是针对她这个人,而是我们过去经历过的、无法反驳,也来不及逃跑的那些时刻。
更微妙的是———
有些人讨厌她,是因为她像极了我们不愿面对的自己。
她的表达欲、控制欲、自我中心,她的玻璃心和“说哭就哭”、“我不录了”,是不是都像极了我们某些情绪崩溃,又想掩盖的瞬间?
讨厌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多错的事,而是她打破了我们对“人应该怎样”的想象,和我们自认为“不会那样”的投射。
讨厌,是对失控的情绪投射。
在所有的嘉宾里,只有麦琳是不设防,没有被屏幕规训过的。
越像普通人,就有越多人厌恶她。
普通人怎么配上电视呢,又凭什么被看见、被关注?
有些人讨厌她,是因为她太普通了,又获得了不匹配的优渥生活。
人设是家庭主妇,但却能带孩子出国旅游、滑雪度假,更不用说她还没怎么吃过工作的苦。
于是有人开始质疑:
“她这种生活,根本不接地气。”
“她根本代表不了家庭主妇。”
但换个角度看——
不少其他网红和小明星,就是靠晒精致生活来吸引粉丝追捧的。生活比她更精致、更富裕,粉丝照样买单、追逐、羡慕。
说到底,很多人“讨厌麦琳”,本质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错事,而是——她“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她不够优雅,不够自知,不够有学识。
她哭、她控诉、她讲道理、她不肯低头。
她不符合“美强惨”定律,却偏偏得到了那么多资源和关注。
这让人不爽。
因为她不像强者,却享受了强者的待遇;
她看起来是个弱者,却又不按弱者该有的姿态去讨好大家。
于是,有人开始抵触她、排斥她,甚至希望她“被消失”。
攻击,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
她没学历,没情商,没眼色,而且——
她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是最预期违背的地方,杨子和留几手也令人讨厌,但他们被离婚了,是一个BE故事,然而麦琳却真的解决了自己的婚姻问题,而且日子还好起来了?
这挑战了大家朴素的价值观。
尤其是颇有网红经验的留几手,他在荧幕前的形象太闭环了:有认输,有沮丧,说节目害自己没了家,他痛哭流涕。
但是麦琳啊,她也太铁骨铮铮了。
尤其是她的某些发言,比如道歉信里也要提一句说:
“熏鸡”事件至少对这个社会、这个行业的商家,带来了价值。
确实令人生气。
最适合麦琳的节目
是《康熙来了》
麦琳是深圳人,祖籍贵州,但她说话的语气,有一点台湾腔。
可以想见,她的说话方式,应该受台湾综艺影响很大。
她其实蛮有综艺天赋的,能开玩笑、能造梗,连自己的“黑梗”都反复熟练使用。
最适合她的节目,可能是《康熙来了》。
很多人都说在麦琳身上其实看到了一点小S式的幽默。开个脑洞,也许把麦琳放在《康熙来了》的舞台上,她没准能如鱼得水。
她具备一种自我调侃的能力,一种在尴尬中自持的本事。
往深了说,台湾综艺似乎也塑造了她的内核。从吴宗宪到蔡康永、小S,台湾综艺人几乎都经历过在不同阶段突破自我、东山再起。
《再见爱人》带来的全网核爆式讨论,不是所有人都能扛过去的。
傅首尔和张婉婷在前两季也遭致了差不多程度或者弱一点的全网级别非议——说来也怪,每一季《再见爱人》,节目组都献祭出一位“疯女人”。
傅首尔的事业遭遇重创,甚至“傅首尔长相”都成为了一种负面描述;
张婉婷说,一度都害怕听见自己的名字,“张婉婷”这三个字成为了一种羞辱。在给孩子打疫苗时候,她签字都羞愧,后来就在社交场合把自己的名字变成“小张”。
这种级别的身心重建,实非易事。
麦琳固然不是完人,但也许,她从头到尾都不是“错”的那一个。
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希望所有“不完美的人生”必须先付出代价,再配拥有希望。
可现实里,确实有人会跌倒后站起来,并且不按剧本哭。
回到开头说的,反对麦琳的被传播最广的那句话:
如果黑红流量能变现的话,国家公民从小所受教育的美好品质将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我们没有一份能容纳复杂性和争议性的土壤,没有给被打倒的人重新站起来的机会,那么国家公民从小所受教育的美好品质才是一文不值。
贾宝玉说,女孩子是珍珠,嫁人了的,便是死鱼眼珠。
如果说婚姻是一道坎,那么母职更是一道深渊。
为什么中年老母不可爱了?
她们身上背负的太多。真实的生活里,没有哪个人能永远体面从容,没有人能活成理想样板的样子。
小女孩像珍珠,因为她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漂漂亮亮体体面面,但做母亲,是另一个复杂的课题。如果只有那些永远温柔、理性、宜人性极高的女性才配被爱,那些崩溃的、疲惫的、带刺的、在育儿和婚姻中负重前行的母亲,又该怎么办?
从这点来说,我们应该感谢张婉婷、傅首尔和麦琳,她们勇敢的自我暴露,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女性生存的困境。
在《我们》采访视频的结尾,麦琳许下了一个很温柔的愿望,
“我希望我是最后一个这样(遭遇网暴)的人。”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11938.html发布于 2025-05-21 10:00: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