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华尔街到中环,中概股回归潮将孕育超级机遇

文 | 港股研究社
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资本秩序重构。对等关税的博弈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使得国际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的逻辑。
在这场看似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局中,中国市场展现出独特的韧性。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机构发声看多中国核心资产,而美国科技股却因高利率、估值泡沫和监管压力遭受冲击。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科技话语权的重新定义。从科技巨头的港股二次上市,到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企业的本土融资热潮,中国正逐步构建一个更具自主性的科技金融生态。
如今,随着美再议中概股除牌,中概股的新一轮回归潮将至。此刻,读懂中国科技的回归机遇,就是读懂未来十年的全球资本叙事。
中概回归的历史时刻
近期,在美国上市中概股除牌相关话题再次被提起,引发了市场对中概股退市的担忧。
中概股回流可追溯至 2018 年贸易战时。随后几年,中美围绕中概股审计底稿博弈,从 2020 年《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出台,到 2022 年美国 SEC 分批次将逾 170 家中概股列入 " 预摘牌名单 ",涉及市值近万亿美元。
尽管随着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而暂时化解危机,但这一事件已经暴露了中概股在美上市的长期不确定性。市场都知道,核心资产的回归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概股回归的核心载体,香港交易所的竞争优势正在强化。
一方面,其特有 " 内外连接器 " 角色符合国际资本区域配置需求。港股与美股的双向流通机制,如阿里的 " 一拆八 " 计划增强了资金灵活性,可承接国际资本与内地南下资金的双重红利。
另一方面,港交所持续优化的上市制度显著增强了中概股的回归可能性。在中美监管摩擦背景下,在港交所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的 " 安全垫 "。
因此,阿里巴巴于 2019 年率先在港二次上市,随后京东、网易等跟进,通过港股通吸引内地资金,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Wind 数据显示,目前 387 家美国中概股里,已有 56 家回归港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头部中概股已启动回流,但仍有拼多多等企业留守美股。这背后可能包含 Temu 等海外业务,以及转向港股可能面临流动性收缩和估值落差等战略考量。
不过,随着中美关税升级,贸易战打到 " 顶格 ",中概股退市风险再次浮现。
从近期不少业内人士发言就可以看出,资本已经做好了迎接新一轮中概回归潮到来的准备。比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 4 月 13 日明确表态,强调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将全力承接中概股回归浪潮。
这段话就像新一轮资本迁徙的序幕,继阿里、京东、百度等科网股回归后,港股市场有望迎来又一轮历史机遇。
从博弈到重塑全球资本格局
毫无疑问,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希望成为中概回归首选上市地,准备 " 抢人 " 了。
近年来,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超级枢纽,港股市场正在从传统金融中心向全球科技资本配置平台升级。
对内,为内地科技企业提供合规、稳定的融资通道,并通过 " 沪深港通 " 强化与 A 股的协同效应。对外,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桥梁,香港推出人民币交易柜台、离岸国债期货等工具,吸引中东及东南亚资金,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显然,港股市场仍是志在国际化的中国公司上市首选之地,而这一轮中概股回归潮有望进一步强化港股整体吸引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中国核心资产从美股回归港股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首先,港交所市场活跃度将获提振。
根据东吴证券研究,据市场机构测算,当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标准的中概股近 30 家,包括拼多多、唯品会、极氪、亿航智能等,总市值约 2000 亿美元。若全部完成回归,预计将直接带来约 50 亿港元 / 日的常态化交易额增量。同时,若全部美国存托凭证(ADR)交易量转移,日均交易额可额外增加超 100 亿港元。新增流动性相当于 2024 年预估交易量的 10%。
图源:富途牛牛
其次,大部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估值折价明显。
对比中美科技巨头估值,中国资产吸引力明显增强。美股科技七巨头中微软、苹果、亚马逊等公司受冲击大幅下跌之后,PE(TTM)仍然高达 29.5x、30.8x、30.9x,而港股腾讯、京东、阿里 PE(TTM)分别为 20.4x、10.0x、12.5x。
因此,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外资巨头已转向增配中国资产,而中银证券、长城证券、兴业证券、德邦证券等国内机构首席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在当前背景下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关税摩擦不改中国资产相对优势的趋势。
随着港交所积极 " 倒车接人 ",迎接中国核心资产回归,港股大盘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样一场资本盛宴中,科技属性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将更容易收获较高估值。对此,某投行人士分析,政策指引下,企业的科技属性成为回归的关键考量。
这恰恰反映了中概股摘牌危机背后,是中国科技从 " 跟随创新 " 转向 " 自主创新 " 的历史性拐点。越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越有回归的动力。
站在中美两国发展视角来看这轮增长机遇,中概股回归本质上是全球权力转移的微观映射。投资者若能在中国资产中捕捉科技创新、国产替代与政策红利的交汇点,或将见证 " 中国科技溢价 " 的诞生。
资本迁徙与创新生态崛起
如今,投资者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当美股市场陷入流动性收缩与增长瓶颈时,中概股回流浪潮的本质是中国经济从 " 规模扩张 " 向 " 质量升级 " 的缩影。
新能源、AI、高端制造等战略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本土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更吸引全球资本向东流动。从年初资本追捧 AI 和机器人概念,到如今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板块崛起,在港股市场 " 科技属性 " 成为驱动股价增长的核心逻辑。
中国资产纷纷奔向港股,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不仅是资本的 " 回家 ",更是未来全球创新版图 " 东升西落 " 的预演。
作为尚未回归的中概股巨头,拼多多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重仓投入(如 " 农云行动 "、农研大赛),就与港交所 2025 年计划开通 " 科企专线 ",优先支持 AI、生物科技等特专领域形成呼应。
如果目光从中概股回归话题转向整个港股 IPO 市场,也会发现,目前排队申报港股上市的企业中,包含了蓝思科技、宁德时代、奇瑞汽车等制造领域巨头和希迪智驾、" 杭州六小龙 " 之一的群核科技等科技新锐,创新含量明显提升。
这些公司凸显了我国在创新能力、完整产业链等方面的明显优势。面对关税、贸易战冲击,中国 " 制造 + 智造 " 加速技术自主化进程,同时借力资本市场向外、向上扩张。而科技属性不仅关乎它们的估值,更是获得资本支持的 " 通行证 "。
此轮关税战的考验,如同大浪淘沙,将让更多优质中国资产脱颖而出。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表示,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仍然处于早期,预计未来将沿着 " 技术突破兑现—政策乘数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塑 " 的三重路径展开。
展望未来,随着整个科技板块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显现,投资回报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这一资产配置领域,从而推动市场长期繁荣,反哺科技公司发展。
因此,从中概股回归到科技公司集体奔向港交所,这不是贸易博弈的被动选择,而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主动布局。
香港市场的进化与科技企业的抉择,共同勾勒出 " 东升西落 " 的新资本图景。未来,随着港交所深化制度改革、扩大国际联动,在港上市的科技公司有望在全球科技资本配置中占据更核心地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314.html发布于 2025-04-22 10:33:0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