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未来之门:“AI+诗歌”助张家界文旅升级

4月22日至24日,正值世界读书日的活动遍地开花之际。 “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AI时代的诗和远方”,在张家界掀起了一场颠覆传统的诗歌狂欢。孙若风、石厉、陈宇翔、王学松、吴昕孺、余世存、陈涌海、杨雨、罗晴秋、彭敏、罗子杰、李在峰等近百位知名诗人、文化学者、文旅专家,以及艺术、非遗、养生等领域的业界精英和网红达人,在悬崖与峡谷之间沉浸式体验绝版山水,纵论AI时代的文学新趋势与文旅新范式,与中外游客共同演绎了一场“含春量”十足的诗意嘉年华。
此次“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与正在火热进行的“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由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向往诗意栖居的游客和网友。AI时代的诗和远方,如何让每个人既能无门槛地传递情绪价值,又有超出经验的虚实图景?交相辉映的两大活动,贡献了许多原创性很强的AI时代文旅新玩法,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张家界再添“出圈”猛料,也是观察和思考未来科文旅融合新风向、新路径的一大窗口。
跨界联名?解读“AI峡客吟”的玩法与底层逻辑
“我们立于张家界云天渡玻璃桥上,脚下是鬼斧神工的峡谷,眼前是云卷云舒的美景。这座‘天空之桥’,既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人文与科技的融合,是诗意之桥、传奇之桥、友谊之桥、浪漫之桥。”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欧阳斌既是资深文旅专家,也是一位诗人。他认为,正如古人以笔墨寄情山水,线下的春集活动,与线上如火如荼举办的“AI 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交相辉映,以诗为媒,让诗意在数据与灵感间流动,让诗歌成为人人皆可触碰的星辰。通过AI,有利于唤醒人们心中蛰伏的诗性,是诗歌与山河与科技共酿的一壶美酒、一壶新酒。特别是“AI峡客吟”打破传统诗词的创作方式,蒙太奇式的诗句组合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惊艳。
4月初上线的“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一开始便强调“全民共创”,主张“文学本无门槛,人人皆是诗人”。参赛者可以围绕“春天”“我”“诗”“爱”“远方”“未来”等关键词,借助AI或者自己原创,每人一句诗,用手机录制后上传到指定平台,然后交给AI来组合成完整诗篇,最终获奖作品将由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来决定。
从底层逻辑看,这一创新规则,颠覆了传统的诗歌写作模式,顺应当前大众追玩DeepSeek、豆包、元宝等AI工具的热潮,先用 “不正经对诗”答题游戏和寻找理想的“诗歌搭子”,以轻量级的动作激发广大游客和网友创作诗歌的兴趣。而“每人一句诗、AI来组合”的诗歌盲盒玩法,则打破线下游客与线上网友的界限,参与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手机,输入诗句或者借助AI生成诗句,上传自己的诗歌语料。
零门槛的诗词创作,疗愈系的短视频表达,蒙太奇式的内容组合,戏剧性的结果呈现,不仅直接提升了参与者的情绪价值和旅游场景的文化品位,也引发大众进一步思考山水人文和诗意栖居的内涵。有专家评价,“AI峡客吟”的诗歌盲盒玩法,内容生成机制像是“诗歌众筹”,而社交裂变模式则近似“拼多多”。
“诗歌永远是文旅产业的起点,也是一个灵魂。”工信部工业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多年来见证了张家界文旅产业的发展。他指出,很多新技术就是在文旅产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快速发展的,可以说,文旅就是AI的“磨刀石”、“试验田”。此次“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明显体现了生态化、文旅化、数字化三合一的路径,以生态为基,以文旅为径,以AI为器,一步一步往上升级,未来还会形成更高阶的发展状态。
孙若风说,现在诗歌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当诗歌创作插上了AI 的翅膀,应该看到,不仅是AI对诗歌的作用很大,反过来说,文学对AI的作用也很大。下一步AI和诗歌的发展、文旅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尚器”和“善用”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继续沿着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路径前行,促进诗与AI相向而行,并形成跨界联名款效应,共同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AI+诗歌”,对“国际张”意味着什么?
当“AI峡客吟”创作出的奇妙诗篇在大峡谷上空回荡时,在奇秀山水间流淌的不仅仅是诗情画意,更是科技文旅绘就的“诗”和“远方”新画卷,并且不断激发大众对山水人文、诗意栖居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诠释。
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文海在“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开幕致辞时,用充满诗意的语言点赞此次活动。他介绍,张家界不仅是一座被自然雕琢的文学之城,也是一座被文学推向全国的年轻之城。早在1979年深秋,著名画家吴冠中游览张家界后,写下了散文《养在深闺人未识》,让张家界逐步名扬海内外。之后,黄永玉、沈从文等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纷至沓来,留下了“奇山秀水张家界,可叹太白未曾来”等名篇佳句。近些年来,张家界相继举办了6届国际旅游诗歌节,有11万余首诗歌在这里诞生,谱写出“诗意张家界”,让张家界逐步发展成为行吟诗人的热门目的地。
那么,当三千奇峰遇见量子计算,当土家山歌遇见AI作曲,当通天大道遇见自动驾驶,张家界如何以“数字时代山水文明”的新范式,为全球文旅业打开一扇未来之门呢?
AI新技术,让诗与远方的相遇有了更神奇的力量,也可能创造出更奇妙的故事。悟空研究院院长、张家界市决策咨询专家罗晴秋认为,从“AI峡客吟”到“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活动,是一次“文化登场”的生动实验。
在罗晴秋看来,“AI+诗歌”的新玩法,一方面对独特的在地文化进行了解读、转化,另一方面也运用了数字时代的代码算法,帮助人们在绝美山水之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来到张家界,不只是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加入了这场未来的文化遗产的创造。”
相比于“三山五岳”丰富的历史诗文资源,张家界打出的“文化牌”颇为不同,罗晴秋将之解读为“自然遗产的现代表达”,也就是借助AI的势能,通过对无字峰林的代码解构、地质美学的诗性转译,构建出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虚实融合世界的跨界体验、跨界生产和跨界传播,帮助游客以他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创作出称心如意的作品。这样一来,“张家界的绝版山水,便成为由每个旅行者共同书写的、永不完稿的山水诗卷。”
张家界在文旅融合的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前沿。从《天门狐仙》、翼装飞行的奇幻演绎,到《魅力湘西》和“乖幺妹”的非遗活化;从国际旅游诗歌节品牌的打造和世界非遗摄影大赛的举办,到“云端诗歌马拉松”“元宇宙瀑布光影秀”等创新实践,“国际张”历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为湖南文旅、乃至中国文旅“诗与远方双向奔赴”作出了有益探索。
吴文海指出,当下张家界正努力推动“科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与山水共舞的新模式,利用最新技术打破传统时空边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自然奇观触手可及。“AI 峡客吟”诗歌盲盒共创大赛,正在为张家界建设“科技+文旅”融合创新的全球试验区和集聚地进行先锋探索。
这场“诗歌+旅游+视频+AI”的文学共创之旅,有望为张家界孵化出有公共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的科文旅现象级 IP。欧阳斌对此也充满乐观。他说:“期待这一系列活动能够打造‘诗画融合’新范式,培育‘主客共创’新生态,构建‘跨界破圈’新格局;能够通过张家界的大胆探索,走出一条AI时代湖南乃至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撰文/甘敏求)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829.html发布于 2025-04-26 10:31: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