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开始写诗,如何守护人的诗意坐标?

当AI瞬间写出十四行诗、生成千里江山图时,面对技术的洪流中,你还会像堂吉诃德对抗风车那样,守护只属于自己灵魂的诗意坐标吗?
站在高跨悬崖的“云天渡”玻璃桥上,面对春风绘就的山水画卷,你还会为一句朋友圈台词而求助于AI吗?
4月22日至24日,近百位知名诗人、文化学者、文旅专家和跨界精英汇聚张家界,参加由凤凰网和张家界大峡谷联合主办的“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暨“AI峡客吟——2025诗歌盲盒共创大赛”。围绕“AI时代的诗和远方”的主题,他们在惊艳世界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畅论文学新趋势与文旅新范式,为中外游客带来一场视听与思想交融的文化盛宴。
知名主持人蔡紫(左一)在“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上对话嘉宾。
知名主持人蔡紫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诗意,诗在人类世界代表美好、才情,带给我们感动、浸润、治愈。此刻,当我们坐在张家界大峡谷的上空,怎么来形容眼前这绝妙的景致呢?诗歌在当下这个AI时代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诗歌?还需要写诗来交流吗?诗歌跟养生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针对蔡紫抛出的一连串问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摇滚博导”陈涌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松、兴趣岛武当太极首席讲师李在峰,同台分享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讨论AI时代“诗为何物”。
知名主持人蔡紫(左)对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涌海(右)。
陈涌海:诗是我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喜欢读诗,我买的大部分专业书之外的书都是诗集。
读诗是一种欣赏,但我还是比较看重写诗。写诗会让你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生活,你会更加细致、微妙地体验生活。最近几年爬山,在山上溜达的时候,我会凑几句像诗歌样子的东西,写那么一点点。
诗歌是跳脱现实生活目的、跳脱功利的,只要跳脱这个,就带有诗意。
比如你正常走路,从这里走到那里,如果不仅仅只是为了到那个地方去,而是带了一些动作,像小孩一样,蹦蹦跳跳地过去,你是高兴的心情,这个行为本身就带有诗意。
文字也一样,如果文字除了表达信息之外还赋予了其他的东西,这个诗意就进来了。
如果你的生活除了功利性的目的,没有一点任何别的东西,你的生活就没有诗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学松在“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上分享。
王学松:诗是“异代通信”之桥
从我多年教学经验看,外国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理解,肯定与中国学生自己看待古诗词的理解不同。语言不同,对诗歌的理解就会不同。语言决定看待事物的角度。什么样的表达是诗歌?不同的语言会有不一样的传达。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教过一些留学生诗歌。最简单的,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比如《悯农》,标准的五言诗,一个同学翻译成了越南语,他觉得是他们的民歌。越南在过去受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响,翻译过去后就成为越南民歌了,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开玩笑说,在中国是五言诗,到了越南是六八体,到了日本是俳句,到了英国可能是十四行了。
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在美国西雅图教中文,顺带教一点中国诗。有一次他给学生们留了个作业,让他们写七言诗,题目就叫《下雨》。有学生写道:“今天下雨下太多,我的心里很难过。下课以后去哪里,马路对面星巴克。”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让外国高中生写出这样的诗来?他说就让他们押韵和找节奏。
郭德纲刚到北京的时候做自我介绍,他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我们想一想,如果改成“举头望明月,郭德纲是我”,意思就破坏了。这种节奏和韵律,我们从小已经习惯了。
诗言志,志就是意,谁心里没有一种情感呢?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
我们和古代的人“异代通信”,诗歌是很好的桥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宇翔在“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上分享。
陈宇翔:诗是千年书院的不绝弦歌
大家都知道岳麓书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是湖湘文化的重镇。但岳麓书院至今仍有那么多的学生和老师,社会各界并不一定特别了解。岳麓书院现在有将近一百个老师,七百余个学生,主要是历史、哲学、博物馆学。
诗是不能缺席的,就像音乐,就像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人类社会、身边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时代环境的巨变,让普通大众比较少有机会欣赏诗、沉浸于诗之美,但这又是必须的。所以老师应尽量地去激发同学们欣赏的兴趣。
岳麓书院依然有诗词写得很好的教授们,比如姜广辉先生,作诗填词是他的爱好,也出了很多的作品。书院也面向本硕博学生开设了古体诗词通识课,通过诗词和其他艺术形式来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的、深层的感情。
姜广辉先生曾经说,学诗不难,只要20分钟,或者一两天,他就可以教你写出很好的古体诗词。
希望以后会成长出未来的李白、杜甫,未来的文学艺术人才,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
古今还是同一片天地,但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今天AI时代扑面而来,诗是否已经离人们远去?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
武当太极传人、兴趣岛武当太极首席讲师李在峰在“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上分享。
李在峰:诗是生命的大药
生命是由身、心组成的,我们讲养生的时候,离不开人的本体。诗歌可以抒发人的情志,吟诵诗歌对情的疏导是很直接的。
我把诗歌当成一味药。
我从小跟师父在山上长大,跟大自然的连接比较深刻。我们所在的武当山,和张家界一样,也是一座大山。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人在天地间的灵动。小时候没怎么读诗,但我觉得师父的教导,有诗歌的感觉在里面。
小时候读经,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到现在才体会到经书的用处有多大。这就是老子提出来的无用之用,你觉得它没有用的时候,它其实有巨大的用。
我现在做传统养生功法传播的时候,每个功法都有名字,名字的创作也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比如八段锦的口诀,里面有很多的价值。看似是有形的功法,却同时滋养了内心的温暖。
养生的价值有三:一是身体的强壮,保持活动、力量;二是内心的温暖,读诗词可以温暖我们的心;三是精神的富足,跟古人交流,学习古人的经典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富足起来。
锻炼以强壮身体,读诗词让内心温暖,读经典让精神富足。每个人回到个体生命时,都会遇见生命的困惑,生命像一条河流,在不同的时代会沉淀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或许可以在诗词、经文里找到它的药,让我们以轻盈的身心状态走向人生的辉煌。
此次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对于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说,也是一堂文学公开课。今年受聘为该校文学院教授的知名主持人李锐,组织部分学生代表来到现场,并与线上同学向对话嘉宾发问。
【公开课问答】
问题1:怎样判断一段内容是人写的还是AI写的?
陈涌海认为“挺难判断”。他回答说,人类写的东西分散度特别大,按照AI目前的技术,它写的在一般人的平均水平以上。人写的可能比它差很多,可能也有比它好很多,你很难知道这个到底是AI写的还是人写的。他认为,或许将来在技术上或许可以实现,电脑一读就知道这是AI写的,但不是人可以来辨别的,只能靠技术来识别。
王学松则分享了前段时间他与学生的一次互动。他看到学生的一篇论文,感觉像是跟AI合作的,但追问多次无果,最后学生说:“我不坦白,你又能怎样?”王学松笑,学生有自己的坚持,口气也很尊敬,而他也确实没有办法查出来,学生觉得这个东西很好,比如在查阅文献、总结文献的时候会使用AI丰富一下内容,他无法阻止。
问题2:AI应用越来越普遍,我们需要坚守自身创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吗?
对于这个问题,陈涌海认为,AI能把大家已经发表的所有文章进行综合,但依据人类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学术方面要提出独立的见解,这是人的强项,而AI在这方面还不行。以前没有提出来的东西,AI很难提出。AI在诗歌写作上可能会搞一些新的搭配,但在学术上很难有创新的、独到的东西。
“学术训练还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们要去创新。”王学松说,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可以尝试交给AI来做,但先要将自己训练出来,有判断能力了,再拿一段东西让AI写,我们才知道它写得好还是坏。“将来AI还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知道。既然它是一种趋势,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去回避它。” (撰文/李婷婷)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830.html发布于 2025-04-26 10:32:3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