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跑没后劲

2025 年 3 月 10 日,零跑汽车披露了《2024 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4 年营收 321.6 亿、同比增长 92.1%;全年交付 29.4 万辆、同比增长 103.8%;净亏损 28.2 亿、亏损率收窄至 8.8%;
值得一提的是 Q4 毛利润率 13.3%(创新高)、净利润 0.8 亿(提前一年实现单季扭亏)。
业绩公布当月(2025 年 3 月),零跑汽车股价涨幅达 43.4%。
2025 年 Q1,零跑汽车交付约 8.8 万辆,居 " 新势力 " 第三位;其中 3 月份交付 3.71 万辆,跃居造车新势力榜首。
销量公布后,零跑汽车股价单日(4 月 2 日)涨幅达 13%。4 月 11 日,股价收于 50.35 港元,总市值超过 670 亿港元。
累计交付近 70 万辆
零跑科技创办于 2015 年 12 月,直到 2024 年才迎来销量井喷:
2019 年 7 月开始交付,首款车为电动轿跑 S01,年内交付逾 1000 辆;
2020 年 5 月开始交付纯电动微型车 T03,年内交付逾 7000 辆,成为主力车型;
2021 年交付 4.37 万辆。其中,T03 交付 3.9 万辆;10 月推出的 C11(中型 SUV)年内交付近 4000 辆;
2022 年交付 11.1 万辆、同比增长 154%;其中,T03 交付 6.2 万辆、C11 交付 4.4 万辆;
2023 年交付 14.4 万辆、增速降至 29.7%;其中 C 系(C11 交付 8 万辆、C01 交付 2.5 万辆)交付 10.6 万辆、T03 交付 3.8 万辆;
2024 年交付 29.4 万辆、同比增长 103.8%;其中 C 系交付 22.5 万辆,T03 约 7 万辆;
2025 年 Q1 交付 8.76 万辆、同比增长 162%。
截至 2025 年 3 月末,零跑累计交付近 69 万辆,其中 C 系、T03 之间的比例约为 6:4。
与 " 中高端 " 渐行渐远
零跑在招股文件中称:" 主要聚集于价格介于 15 万元至 30 万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
2022 年,主打的还是微型车 T03(占比 56%),由于有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售价高于其他品牌微型车(8~10 万元 / 辆);定价更高的 C 系车占比约 40%;这样一来,年度销售均价达 11.1 万元 / 辆。
随后两年,零售销售均价冲高回落—— 2023 年 11.6 万元 / 辆、2024 年 10.8 万元 / 辆,与 " 中高端 " 渐行渐远。
虽然价格滞涨,但利益于规模效应,零跑汽车毛利润、毛利润率艰难回正:
2021 年,营收 31.3 亿、成本 45.2 亿,毛亏损 13.9 亿、亏损率 44.3%;
2022 年,营收大幅增至 124 亿、成本 143 亿,毛亏损 19.1 亿,亏损率收窄至 15.4%;
2023 年,营收提高到 167.5 亿、成本 166.7 亿,毛利润 8047 万、毛利润率 0.5%;
2024 年,营收暴涨几近翻倍、达 321.6 亿、成本 294.7 亿,毛利润 26.9 亿、毛利润率 8.4%;
从 2015 年算起,零跑汽车交付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尽管销量有所突破,但 "15 万元 ~30 万元 " 这个价格区间仍遥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
规模未必能 " 致胜 "
汽车制造是规模经济的典范,零跑汽车业绩迅速改善的关键因素就是销量的大幅增长。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有限。
例如理想汽车:
2020 年仅交付约 3.3 万辆,营收 92.8 亿,毛利润已经达 15.5 亿,利润率 16.4%。2023 年理想交付 37.6 万辆时,毛利润高达 275 亿、毛利润率 22.2%;
2024 年理想交付突破 50 万辆,毛利润 296.6 亿、毛利润率 20.5%。
2021 年,零跑汽车交付 4.3 万辆(超过 2020 年的理想),毛亏损却达 13.9 亿。
2025 年 Q1,零跑、理想分别交付 8.8 万辆、9.3 万辆。按这种趋势,零跑 2025 年交付数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理想汽车 2023 年水平,但毛利润仍会有天壤之别。
对汽车产业而言,规模不是万能的,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
搞清零跑盈利能力较差的原因,要看成本结构。
零跑未单独披露汽车制造成本结构。但披露了按性质划分的开支,即用于制造、销售 / 营销、行政、研发的原材料、薪酬、折旧、广告 / 宣传、运输 / 仓储、售后服务等项开支。
因原材料主要用于汽车制造,可近似推算出每辆汽车的材料成本:
2022 年,原材料开支 137.4 亿,占总成本的 96.1%;每辆车原材料成本 12.4 万,相当于售价的 111%!
2023 年,原材料开支 152.9 亿,占总成本的 91.7%;每辆车原材料成本 10.6 万,相当于售价的 91%。
2024 年,原材料开支 272.2 亿,占总成本的 92.4%;每辆车原材料成本降至 9.3 万,相当于售价的 86%。
原材料成本属于 " 可变成本 ",如果 1 个馒头用 1 元钱面粉,100 个馒头 100 元钱面粉。即使采购量大,也只能获得些许折扣。零跑汽车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 90%,制造规模再大也难以显著摊薄每辆车的成本,从而扭转毛利润率偏低的局面。
马斯克发明了一个概念,叫 " 白痴指数 " ——零部件售价是原材料成本的倍数。《马斯克传》记录了他的一次发飙,原因是 Space X 采购的一个钢制 " 喷管保护套 ",价格 1.3 万美元,而制造这个保护套所用钢材只值 200 美元,白痴指数高达 65 倍。根据公开资料,特斯拉与松下合资的超级工厂,动力电池产品的白痴指数是 2.0 倍,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不到 1.4 倍。
2024 年,零跑汽车 " 白痴指数 " 仅为 1.16,从买家角度看很 " 良心 "。但对卖家而言,成本 " 刚性 " 极强,随规模改善的空间有限,研发及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前景晦暗。
研发 " 欠账 " 太多
零跑号称:全域自研,占整车 BOM(物料清单)成本约 60% 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及自主制造。
但实际情况却是——原材料成本占比却超过 90%,工业增加值很低。这里说的是成本,与定价政策、品牌溢价无关。原材料占成本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工艺复杂程度。好比石料占石桌成本的比例通常低于占石像成本的比例。
不论与 " 新势力 "、" 旧势力 " 还是 " 半新不旧势力 " 相比,零跑汽车研发开支都是 " 独一档 " 的存在:
2022 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仅 14.1 亿,小鹏 52 亿," 抠门儿 " 的理想汽车投了 67 亿,拿钱不当钱的蔚来花掉 108 亿;
2023 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增至 19.2 亿,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超过 100 亿,蔚来花掉 134 亿;
2023 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达到 29 亿(占营收的 9%),仍然远低于 " 蔚小理 "。
截至 2024 年 6 月末,零跑汽车研发雇员 3800 名。据称到 2024 年末,智驾研发团队将扩充至 500 人。
零跑汽车对研发开支偏低的说辞是:研发骨干团队来自电子及 IT 行业 …… 转入智能新能源车研发领域时,具有其他众多车企不具备的先发优势 …… 一句话就是 " 研发效率高 "。
如果 " 骨干来自电子及 IT 行业 ",因而具有 " 先发优势 " 这个逻辑成立,也应适用比亚迪、小米乃至华为、苹果。
比亚迪也有深厚的 " 电子及 IT" 背景,2024 年研发投入 542 亿。有 12 万名研发工程师,其中智驾方向投入 5000 人;
小米骨干在 " 电子及 IT 行业 " 的成就非零跑骨干可比。 2024 年研发投入 241 亿、研发人员约 2.2 万名。
如果对比亚迪、小米不服气,看看华为车 BU(主攻智驾):2022 年研发费用 76,6 亿、2023 年 71.8 亿;2024 年 H1 达 34.2 亿,研发人员超过 5000 名(高峰时过 7000 人)。
华为用 5000 人搞智驾,零跑汽车智驾团队不到 500 人,扬言 "2025 年底前全面跻身智能驾驶第一梯队 "。与零跑汽车相比,华为车 BU(现已注入深圳引望)的研发效率是否太低?
总之,零跑汽车研发效率的确高。但恐怕有 " 欠账 ",更难言积累。
财务状况优于小鹏
综合营收、交付数、亏损幅度,零跑汽车与小鹏汽车有一定可比性:
毛利润率
乍一看,小鹏占优,即使 2023 年 " 失手 ",毛利润率仍是零跑的 3 倍。
其实,小鹏整车业务毛利润率与零跑非常接近。
2024 年,小鹏整车销售收入 358.3 亿、单价 18.9 万元 / 辆,毛利润 29.6 亿;单车毛利润约 1.6 万元、毛利润率 8.27%;" 服务及其他销售 " 收入 50.4 亿、毛利润 28.8 亿、毛利润率 57.2%;
2024 年,零跑汽车毛利润 26.9 亿,几乎全部来自销售收入(服务收入仅占营收的 1.6%,未单独披露成本),单车毛利润 9000 元、毛利润率 8.38%;
费用率
由于经济效益差,零跑、小鹏研发费用率都呈下降趋势,主打一个 " 能省则省 "。
2024 年零售研发费用 29 亿、费用率 8.4%;小鹏研发费用 65 亿、费用率 14.3%;
零跑汽车业绩持续改善,亏损率从 2021 年的 91% 降至 2022 年的 41%,再到 2024 年的 8.8%。
而且早在 2023 年,零跑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回正到 11 亿,2024 年更是达到 85 亿。
2024 年,小鹏汽车净亏损达 57.9 亿、亏损率 16.2%,尽管较 2023 年有很大改善(2023 年净亏损 104 亿、亏损率 37%),但扭亏仍遥遥无期。
零跑汽车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力及研发效率方面均有过人之处,财务状况远好于小鹏、蔚来,但远逊于理想汽车。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逐步从卷价格升格到卷技术。零跑汽车研发投入较竞争对手低太多,虽自称 " 效率高 ",但难免让人担心后劲不足。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7631.html发布于 2025-04-15 10:10:4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