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美国掀翻了自己的全球化牌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中欧行者(汤拯,北京帕特纳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7 年特朗普首度执政时,曾用 301 调查打响关税战第一枪;
2025 年卷土重来后,直接甩出 " 对等关税 " 这一王炸,对全球 180 余个国家约 5000 种商品加征关税,且全体盟友无一幸免。
曾经的全球化领导者与所谓的国际规则塑造者如此急剧转向,令世人大跌眼镜。
当美国掀翻了自己曾经主导的全球化牌桌,未来全球会变成什么样?
一、新世纪的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由中美合体走向关税战争
2007 年,美国经济史学家弗格森别出心裁地为中美经济关系创造了一个英语新词 Chimerica,意为 " 中美国 " 或 " 中美合体 ",形容这两个全球大国的奇特共生现象: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国,依赖中国作为最大生产国和储蓄国的支撑,形成 " 美国消费—中国制造—美元回流 " 的国际产销闭环。
这一现象的背后逻辑,来自中美双方的分工模式和资本循环:美国通过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中国则以廉价劳动力承接制造业转移,一时间,这段联姻堪称全球化时代的典范。
沃尔玛货架上每 1 美元的廉价商品,背后是中国工人 0.3 美元的汗水;而中国每赚 1 美元,就有 0.4 美元借回给美国消费者维持 " 买买买 " 的体面。
弗格森提出 " 中美合体 " 概念之际,正值中美贸易额从 1979 年的 11.8 亿美元飙升至 2007 年的 4053 亿美元,增长高达 343 倍的黄金时期。
他认为,这种合作贡献了当时全球经济增长约 50%,是 21 世纪最核心的经济关系。但其实,硬币的另一面是失衡:美国制造业工人时薪 34 美元,是中国同行的 12 倍,成本差让 " 中国制造 " 在沃尔玛比本土产品便宜 30%,却让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开始 " 心跳加速 "。
二、权力翻转:勤奋学徒的逆袭与老师傅的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美国产业空心化形成强烈反差,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担忧与不满。
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终结了美国对该地位长达 110 年的垄断;2013 年,中国登顶全球货物贸易领域榜首;2014 年,中国成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全球最大经济体;2019 年,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2019 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越美国,实现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此前分别于 2010 年、2013 年、2014 年在制造业、贸易与购买力平价 GDP 等领域超越美国。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悄然间,全球产业、贸易与创新的权力版图沧桑巨变。2000 年,美国贸易总额为 2 万亿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多,当时中国仅是少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到 2024 年,美国贸易总额虽然涨到 5.3 万亿美元,但中国贸易总额已飙升至 6.2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长期遏制打压下,中国工业研发投入仍逐年递增,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世人刮目相看。
勤奋的打工人逆袭成了产业新贵,擅长放贷的资本家坐不住了。
三、美国产业空心化与美式旧秩序崩塌
美国制造业的全球大迁徙从二战后即正式拉开序幕,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不断掀起新高潮。
在华尔街资本候鸟的主导下,通用电气把家电生产线搬到墨西哥,福特在印度钦奈砸 10 亿美元建厂,华尔街投行们则忙着数钱——标普 500 企业 2016 年海外利润留存达 1.2 万亿美元。
1980~2000 年间,高盛、摩根大通等资本家们年均利润率飙升至 15% 以上,而中国只不过是他们为达成自身利益而选择的一个体量庞大的代工基地而已。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一直在下降,显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均并非其主要原因。来源: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是一场持续逾半个世纪的 " 慢性自杀 "。这种迁徙在铁锈带留下满目疮痍:匹兹堡钢铁产量从 1950 年占全美 60% 跌至 2010 年的 8%,克利夫兰制造业岗位流失 65%,底特律人口从 180 万暴跌至 70 万,38% 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曾经的汽车城变成鬼城,那些废弃的厂房上 " 美国制造 " 的标语被风雨侵蚀得只剩下了 " 制造 " 二字,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落寞。
四、特朗普二进宫:从 " 让美国再次伟大 " 到 " 让全球再次混乱 "
就在这时,一位戴着 " 让美国再次伟大 " 红色棒球帽的地产大亨——特朗普,闪亮登场了。这位深谙商业话术的总统提出 " 雇美国人、买美国货 " 的竞选口号,精准刺中了铁锈带选民的痛点。
但现实远比竞选口号复杂。2017 年税改将企业税从 35% 降至 21%,但效果适得其反;2018 年企业海外利润回流 7310 亿美元,但研究显示,多数被用于股票回购,而未能投入制造业。
2025 年," 特式政府 " 卷土重来,再次用其简单粗暴又难以预测的政策给世人带来 " 惊喜大戏 "。只不过,这一次他打击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扩散至整个盟友阵营:如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占 GDP 比重从 2% 提高至 5%,令欧盟各国陷入生存危机;对欧盟汽车加征 20% 关税,招致德国汽车协会主席严厉批评;尤其是四月初公布的对等关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球贸易顿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资本市场迅速反应、用脚投票。2025 年 4 月对等关税宣布后的 10 天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 6.9%,而上证指数跌幅则为 3.2%,显示全球资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正迅速转移。
特朗普的激进保护主义政策不仅引起了对世界贸易的担忧,还在金融市场引发了巨大的动荡。无论是股票、美债还是美元,都陷入动荡之中。
美债市场正经历历史性抛售潮,30 年期收益率突破 5%,创 40 年新高,同时,日本、中国等美债主要持有国近年来在加速减持。投资者信心受挫后,美元统治地位也受到直接威胁。
截至 4 月 11 日,美元兑欧元跌至 2022 年 2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1 欧元的价格超过 1.13 美元;美元兑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也在下跌。
德意志银行直言不讳地警告,特朗普正在危及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欧元可能成为其替代选择,后果对美国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全球对美国政治与制度的信任正在崩塌。
|自特朗普二度上台以来,欧元兑美元贬值了 10% 以上。来源:Business Insider。
总体来说,特朗普急于推行激进且难以捉摸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使美国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与金融市场中陷入混乱,也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短期看虽可能对贸易对手施加压力,但长期效果则极可能适得其反,促使更多国家抛弃美式霸权,寻找新的规则和结盟机会。
五、大合纵连横时代及未来全球
正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构建与维系的许多秩序往往都依赖于某种虚构叙事。
无论是帝国的合法性、货币的信用还是意识形态的共识,这些看不见的 " 想象共同体 " 往往比钢铁枪炮更有凝聚力量。
然而,特朗普政府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正在全方位削弱这种叙事的效力与影响力。
当虚构叙事崩塌:美国霸权的黄昏
近期,欧洲在美国不断施压下,被迫启动 " 重新武装欧洲 " 计划,投入高达 8000 亿欧元的防务投资,凸显了被美国 " 抛弃 " 后加速寻求防务自主以减少对美安全依赖的趋势,可以说在跨大西洋关系上留下了历史性的裂痕。
在欧洲同样失宠的还有美国货。丹麦民众因特朗普威胁夺取格陵兰岛和关税政策,发起去美货运动;
德国《经济周刊》手把手教消费者避开各种美国消费品牌;
Facebook 上,反美国货的群组在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纷纷涌现,有的甚至拥有十万粉丝。
魔幻现实主义般的美欧交恶,恰恰发生在自认天下第一的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先后退出 WTO、WHO 等多个国际组织,令全球贸易仲裁机制瘫痪,美国可谓亲手拆毁了自己曾经主导的国际规则体系。
当美国用关税大棒击碎多边主义时,其全球领导力也在迅速流失。回顾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其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那失去了信仰支柱的 " 文明教化叙事 "。如今,所谓的美国优先正将昔日辉煌的霸权模式降维为一场仅仅依靠经济交易维系的 " 交易型霸权 "。
有人戏称,以特朗普这种反复无常的个性,在中国用其个人信用租个充电宝都租不到吧!
特朗普政策对美元霸权的冲击同样不可小觑。货币,其实是一种最大的 " 集体想象 ",其全球流通的根基建立在全世界对美元信用的共识之上。而如今,过分依赖关税、制裁与单边行为,不仅削弱了美国经济的整体影响力,更加速了其他国家寻求替代美元的努力。
当特朗普种种举措逐步侵蚀美元全球储备地位之际,我们或许已经距离美元霸权的终结不远。
美国当前的严重保护主义,表面上似乎是在应对产业空心化和竞争力下降,但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内部危机和对全球化的恐惧。
七八十年代席卷全球的金融化浪潮,使得美国企业管理者为了短期利益热衷于股票回购和财务投机,从而忽视了战略性研发投入。
结果,曾经以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见长的美国工业,逐渐退化为追逐短期财务回报的空壳,这不仅使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削弱,同时也让大量底层产业工人陷入失业和贫困,进而引发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简单地说,特朗普虽然看准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痛点,却选错了治标不治本的药方。
关税战的终局:谁在为 " 退群 " 买单?
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不仅让美国原本低成本、高效率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瞬间变得支离破碎,更使得成本飞涨与通货膨胀必将接踵而来。
据惠誉等知名机构的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因关税政策而大幅下调。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美国 " 制造业回流 " 希望的政策,屡屡事与愿违:
Wind 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从 2010 年至 2023 年间,其就业人数在非农总就业中的比重从 8.9% 滑落至 8.2%,创下历史新低;而官方统计亦显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从 2011 年的 107.73 降至 2024 年的 98.91。这一系列数据无不证明,美国努力修复旧秩序的尝试,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
当美国的国家信誉与软实力螺旋式下降,全球主要经济体被迫重新洗牌,寻找新的确定性,由此或将进入新一轮合纵连横时代。如 4 月 10 日,中欧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接近达成协议,欧盟承诺放宽对中国电动车的市场准入,中国则同意对欧洲车企开放电池技术合作。
显然,中欧应该感谢让双方握手言和的重要红娘——特朗普政府。有人打趣道,特朗普打翻的不仅仅是关税的调味瓶,更是整个全球供应链的调色板。
其实,当前这场全球博弈早已超越了关税本身,而是一场关于供应链稳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信任的大洗牌。中国在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型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让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昔日世界工厂的真实地位。
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削减科研经费、解雇数千名科学家,等同于在亲手拆毁 1945 年范内瓦・布什等时代巨人构建、美国赖以建立科技霸权七十载的 " 基础研究—应用创新 " 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则正在新兴产业迎头赶上。近日,著名 AI 科学家李飞飞领衔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 AI 大模型性能差距已经由 2023 年的 17.5% 大幅缩至 0.3%,二者接近打平。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日前发文表示,当下发生的变革远比单纯的关税战影响深远,我们正经历一次 " 一生仅见 " 的全球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秩序的系统性崩溃。
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当中美共同体的共生神话破灭,当关税战的扰攘硝烟散去,世界或许会迎来一个更多元、更平衡的新秩序。
或许,特朗普这样的人物很难明白,霸权的维系从来不是靠关税大棒,而是靠让人心悦诚服的 " 虚构叙事 "。
当这个叙事崩塌,再强大的钢铁枪炮,也难以撑起一个逐步走向帝国黄昏的超级大国。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7754.html发布于 2025-04-16 10:01:5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