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明珠“炮轰”小米汽车,雷军不忍了

卸任格力总裁的 71 岁董明珠又又又 " 炮轰 " 小米了。
4 月 22 日,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突然表示:" 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但格力在北京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图源:第一财经
这话一出,外界瞬间热闹了起来。
不少网友认为董明珠这是在:" 诋毁别人,抬高自己,格局太小 "" 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
也有不少网友对格力汽车表示质疑:" 格力还有汽车?"" 马路上没看到。"" 格力电车叫什么名字?"。
昨晚,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疑似回应董明珠:" 水涨船高时借势登天,潮退舟沉日刻舟求剑!"
图源:微博
对此,有网友在王化在评论区表示:" 能不能硬一点啊。你能不能硬一点啊。"
王化则回应称:" 可能你我理解的硬有区别,要我破口大骂,既不符合我的教育背景,也不符合我的企业价值观。""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实,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 " 手撕 " 小米,但这一次,她将战火从空调烧到了新能源车,矛头直指小米 SU7 爆燃致 3 人遇难事件。
当时一辆小米 SU7 以 97 公里时速撞击隔离带后起火,尽管小米官方声明称事故系 " 剧烈碰撞导致物理形变 ",与电池自燃无关,但网友对电动车的安全焦虑已被点燃。
而董明珠口中的 " 格力电车 ",是指格力钛生产的电动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车、通勤车、环卫车、物流车以及场内专用车等。
图源:新 · 黄 · 河
这款搭载钛酸锂电池的车型自在北京大 1 路运营,官方数据显示未发生火灾事故。
不过,网友很快扒出 " 十几年 " 的说法并不严谨:
北京大 1 路公交线在 2017 年才逐步更换为格力钛电池车型,实际运营时间不足八年,远未到 " 十几年 "。
格力钛的 " 私家车 " 产品,如 " 艾菲 " 系列,市场存在感几乎为零。
更戏剧性的是,2023 年 2 月,三亚机场附近停放的多辆格力钛新能源客车突发大火,67 辆车被烧成废铁。
尽管官方最终将事故归咎于 " 外部火源 ",但这场火灾的惨烈画面,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流传。
董明珠的 " 零事故 " 宣言,似乎被现实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笔者看来,这场口水战的本质,是两家企业在 " 安全 " 话语权上的博弈:
格力试图用商用车领域的稳定表现,对冲小米在 " 私家车 " 市场的凶猛攻势。
事实上,董明珠的 " 开炮史 ",几乎可以编成一本商战小说。
从 " 美的偷技术 " 到 " 奥克斯挖人 ",从 " 雷军赌 10 亿 " 到 " 马云离不开我 ",她的金句总能精准踩中网友的 " 嗨点 "。
这次对小米的 " 死亡指控 ",不过是她一贯作风的延续。
时间倒回今年 3 月,在 " 董明珠健康家 " 北京首店开业现场,71 岁的她突然直接暗讽有人靠炒高股价成了首富,有些企业偷技术、挖人破坏了行业。
图源:微博 @红星资本局
虽未点名,但所有人都听出了其所指之人。
彼时,雷军正是凭借小米汽车上市后的股价飙升,短暂登顶中国首富。
而早在 2013 年,两人那场著名的 "10 亿赌约 " 就埋下了恩怨的种子。
当年雷军放话 " 五年内小米营收超格力 ",董明珠反手将赌注抬到 10 亿,最终以微弱优势胜出。
不过,商战没有永恒的赢家。
2024 年,小米汽车 SU7 交付初期接连曝出异常断电、冒烟事件,近期更是出现了爆燃事件,尽管官方声明 " 与电池无关 ",却难挡舆论发酵。
董明珠此时补刀,无异于往伤口撒盐。
其实,这场 " 炮轰 " 的时间点有些耐人寻味。
就在 " 炮轰 " 小米汽车的同一天,董明珠开启了她的第五个董事长任期,同时卸任了担任 24 年的总裁职务,由 " 格力老兵 " 张伟接棒。
图源:格力电器
这位 48 岁的新总裁从 1999 年加入格力,历任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岗位,是典型的 " 技术派 "。
外界将此解读为董明珠放权的信号。
但细看格力股权,董明珠仍手握 1.79% 的格力股份(市值超 45 亿),并与大股东珠海明骏结成 " 一致行动人 ",牢牢掌控话语权。
与其说这是接班,不如说是 " 董明珠路线 " 的加固。
而董明珠本人也在近期透露,已有 3-4 名接班人候选人在轮岗历练,但 " 最终人选必须忠于格力战略 "。
显然," 铁娘子 " 的权杖仍未真正交接。
而现在董明珠 " 炮轰 " 小米汽车,似乎有给 " 格力汽车 " 造势之嫌。
毕竟,她在会上透露,今年格力钛将在管理、技术创新、销售体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外界关注格力电器的总方向和总结果。
图源:微博 @红星资本局
另外,数据显示,格力集团 2024 年前三季度,空调仍贡献超 70% 营收,生活电器、新能源等板块占比不足 5%。
回到最初的争议: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究竟该用 " 零事故 " 还是 " 事故率 " 来衡量?
董明珠的 " 绝对安全论 ",或许更适合商用车场景——公交车有固定路线、专业维护,而家用车面临复杂路况和充电环境,风险系数本就不同。
但消费者要的不仅仅是 " 永不燃烧 " 的电池,还有事故后的透明处理。
小米 SU7 起火事件中,官方虽强调 " 碰撞导致物理形变 ",却未公布完整行车数据,这种信息不对称,正是网友焦虑的根源。
董明珠的 " 安全营销 ",若能推动行业建立更透明的事故调查机制,或许比口水战更有价值。
不过,当董明珠将 " 安全 " 作为营销话术时,格力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毕竟,江湖恩怨终会过去,而市场的审判从不留情。
倘若," 格力汽车 " 不能让 " 零火灾 " 从口号变成可持续的技术壁垒,不能在董明珠之后,找到下一条十年增长曲线。
那么,格力很有可能成为那朵被拍死在岸边的浪花。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747.html发布于 2025-04-25 16:30:4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