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董宇辉配得上人民文学奖吗?

访客 2025-04-29 10:18:03 42808
董宇辉配得上人民文学奖吗?摘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梁云风,题图来源:视觉中国一当董宇辉与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共同捧起人民文学奖的奖杯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一个带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梁云风,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董宇辉配得上人民文学奖吗?

当董宇辉与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共同捧起人民文学奖的奖杯时,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一个带货主播,凭什么与文学大家共享殊荣?他配得上人民文学奖吗?

首先表达我的观点,董宇辉不仅配得上,而且很合适。因为这个奖本身不是创作奖,而是传播奖,而董宇辉在文学传播这个事上做得很好。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也是董宇辉获得传播奖的原因。从甲骨文的卜辞到印刷术的革新,文学始终在寻找抵达大众的最短路径。敦煌藏经洞的抄经人不会想到,他们誊写的佛经千年后成为了解盛唐的密码;宋代说书人更不曾料到," 且听下回分解 " 的惊堂木敲出了四大名著的胚胎。李白 " 仰天大笑出门去 " 的狂放,杜甫 " 大庇天下寒士 " 的悲悯,正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民间传播,才熔铸成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在今天这个社交电商加短视频传播的年代,董宇辉通过直播的方式传播文学,哪里不对?

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严肃文学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传播危机。实体书店的闭店潮与出版业的库存压力形成鲜明反差,2022 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 11.77%,2024 年 1 月 23 日《人民文学》首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在 4 个小时内获得上亿次点赞,达成近百万册订阅量。12 月 20 日,《人民文学》再一次来到董宇辉直播间,2 小时吸引 700 万观众,最高在线人数达 27.8 万。

这种反差恰恰证明:不是读者抛弃了文学,而是文学需要新的摆渡人。或者我们还可以说,不是董宇辉需要人民文学奖,是人民文学需要董宇辉。

董宇辉没有将严肃的文学拉回大众视野——这本不是他所能承担的重任,可从传播的角度看,他确实让很多人重新买书看书,至少是参与对文学的讨论与围观,当前对于严肃文学来说,其实最缺的就是关注。

除了传播,文学还面临着生存危机。

这场争议撕开了当代社会对文学价值认知的深层裂缝——当《诗经》传唱于田间阡陌,当柳永词作风行市井勾栏时,没有人质疑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可当短视频直播间成为新的文学广场时,人们却开始争论 " 何为真正的文学 ",甚至,讨论的话题突然高尚且严肃起来,比如,文学何以向商业献媚?

文学和商业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在现有的出版模式之下,一本书如果卖得不好,本身就是传播问题、商业问题和价值问题的杂糅。

去年,笔者一位写散文的作家朋友出了一本文集,出版社印了 3000 本,但需要他自己包销 1500 本,编辑对他说,现在严肃文学如果能卖 3000 本就已经算 " 畅销 " 了。

商业是检阅文学最好的方式之一,一本书如果读者愿意为之付费,至少说明读者对其的认可。与严肃文学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网络文学的繁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3 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就显示,2023 年,我国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 404.3 亿,同比增长 3.8%,网络文学 IP 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 2605 亿元,用户规模达到 5.5 亿人。

网络文学的繁荣,除了内容迎合读者,其渠道优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创新图书的传播方式,为其生存续命,让文学与商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比讨论文学内容本身更加重要。

过去几年间,图书带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想象的是,很多严肃的文学作品,正是在直播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作家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董宇辉直播间单日售出 8.5 万册的奇迹,已经是很多严肃文学无法企及的天花板。

董宇辉和文学是相互需要的关系,其实质是董宇辉需要文学的表达,为其为主播行业别开生面;文学也需要更加彻底的商业化,从而激励读者、出版社与作家本身,从而为创作下一步更好的作品打下基础。

很多人有个一厢情愿的误解,认为文学是纯粹的,商业、流量则是一种 " 杂质 "。认为如果文学一旦售卖,就低俗了。你去问问那些伟大的作家,从巴尔扎克、雨果、鲁迅、巴金,到当代的余华、莫言,他们哪一个不盼着自己的书卖得好呢?

一些人拒绝董宇辉荣获人民文学传播奖,是因为董宇辉在直播活动中的多次翻车。

但你有没有关注过他对文学的呵护与热爱呢?

董宇辉的直播间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卖,有的是对《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生存哲学的解读;没有夸张的促销话术,有的是从《活着》延伸到生命韧性的沉思。当他说 " 厄运来的时候没有躲,好运来了你才能撞个满怀 " 时,文学不再是印刷品上的铅字,而是照进现实的生存智慧。这种将经典文本与当代生活体验无缝嫁接的能力,让《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感叹:" 他让文学从殿堂走向人间烟火。"

在解释《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时,董宇辉用 " 家族记忆就像老屋房梁上的刻痕 " 的比喻,让马尔克斯的文字落地生根。

作为一个文学系的学生,我被董宇辉的评论吸引,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对经典的解构,而是搭建起大众理解经典的阶梯。当直播间观众自发形成 " 经典共读群 ",当《苏东坡传》的购买者开始抄写《寒食帖》,文学传播的闭环已然形成,文学也完成了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闭环。

在我看来,那些质疑董宇辉的声音,本质上是文化特权的焦虑。当知识分子还在争论《红楼梦》的版本校勘时,董宇辉用 " 宝黛爱情是青春期的自我认知 " 的解读,让年轻观众主动翻开原著。这不是文学性的消解,而是传播维度的拓展。就像白居易写诗要老妪能解,狄更斯小说通过报纸连载影响社会改革,真正的文学从不怕拥抱大众。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苛责传播形式的创新是傲慢的。在几年前,你是很难想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会开通公众号与读者聊创作,还在评论区与读者互动;你也很难想象,国内顶级咖位的作家余华会放下身段在 B 站为读者们讲解《活着》的删改历程,这种变化本身就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必然伴随着的文学表达、传播方式的改变。

所以,人民文学奖授予董宇辉,不是对文学性的降格,而是对传播价值的正名——没有传播的文学,不过是图书馆里等待风化的标本。董宇辉获奖引发的争论,终将沉淀为时代的选择:当我们谈论文学时,不该只看见奖杯的光芒,更要听见文字在人间回响的声音。毕竟,被束之高阁的《楚辞》救不了屈原,但流传街巷的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却能滋养一个民族千年不绝的求索精神。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9130.html发布于 2025-04-29 10:18: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