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9亿,河南首富又要IPO了

" 宇宙第一养殖工厂 ",要赴港 IPO 了。
又有 A 股企业向港交所发起了 IPO 冲击。
近日,有着 " 猪王 " 之称的牧原股份(以下亦称为 " 牧原 ")公告称,公司将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 H 股上市,具体发行时间将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及其授权人士根据国际资本市场状况和境内外监管部门审批、备案进展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决定。并表示,公司持续探索海外业务,拓宽发展空间,本次发行是出海战略的重要一步。
在启动港股上市计划前,牧原股份于 3 月发布了其 2024 年报,可谓业绩靓丽。
年报数据显示,牧原股份在 2024 年营业收入 1379.47 亿元,较上年增长 24.43%,归母净利润为 178.81 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牧原股份在 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是 -42.63 亿元。换言之,牧原股份在 2024 年扭亏并大赚了 178.81 亿元。
牧原股份的实控人秦英林、钱瑛夫妇,身价自然也较之大幅提升。根据 2025 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秦英林夫妇以 1300 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全球第 118 名。尽管其财富较 2024 年的财富峰值 1350 亿元相比略有缩水,但仍稳居河南榜首。且按胡润富豪榜数据,秦英林、钱瑛夫妇已多年蝉联河南首富。
将 " 养猪 " 生意做大的人不少,但因 " 养猪 " 生意而成为首富的,放眼全球,好像有且只有秦英林夫妇。
常言道,"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但透过牧原股份,我们却不难窥出河南商人秦英林三十余年养猪致富的奋斗史。
1992 年,秦英林从 22 头猪起家,如今已成为千亿市值的养殖业龙头—— 4 月 22 日,牧原股份收盘价报 40.44 元 / 股,市值为 2209 亿元。
同时也意味着,"A+H" 上市大军又新增一员 " 千亿猛将 "。
前有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登陆港交所的珠玉在前,后有海天味业、安井食品、宁德时代、东鹏饮料、蓝思科技等巨头的前赴后继。不难看出,2025 年港交所注定热闹非凡。
从 22 头猪到 2209 亿 " 猪王 "
被称为 " 猪王 " 的牧原股份,当之无愧。
2025 年初,上市猪企陆续公布了各子公司 2024 年出栏情况。其中,牧原股份在 2024 年全年生猪出栏量为 7160.5 万头;温氏股份全年生猪出栏量为 3018.2 万头。两家养猪巨头在 2024 年总计出栏超 1 亿头,较 2023 年的 9007.82 万头数据多出 1000 万头,创下历史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过去几年也在持续上升,从 2017 年的 46.9% 增长至 2024 年的 70%。
将目光重新回到牧原股份身上,牧原股份在 2024 年初制定的出栏目标为 "6600 万— 7200 万头 ",从结果来看,牧原完美兑现了目标。
与此同时,从近几年养殖规模和出栏情况来看,牧原的规模化发展之路也和中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非常吻合。牧原自 2018 年生猪出栏量首次突破 1000 万头大关之后,壮大之路便势如破竹,一路从 2018 年的 1101 万头猛增至 2024 年的 7160.2 万头,6 年时间出栏量翻了 7 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 年全国出栏生猪共计 7.0256 亿头,意味着全年生猪出栏 7160.5 万头的牧原,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 10.18%。" 宇宙第一养殖工厂 ",绝非浪得虚名。
其背后还是河南人秦英林三十多年的奋斗史。
1989 年,秦英林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阳一家国营企业工作。然而,他心中那份对养猪的热爱始终未曾熄灭。1992 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秦英林做了一个让人诧异的决定——放弃铁饭碗,毅然选择回乡养猪,怀揣着借来的 1 万元,用 22 头仔猪开启了创业养猪路。
1993 年,面临着资金匮乏、技术有限等诸多困难下,秦英林首次引进瘦肉型种猪。此后,他更是不断探索创新,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2000 年,牧原股份开始尝试公司化运作,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秦英林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他带领团队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牧原股份在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
2006 年,牧原股份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 牧原模式 ",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种猪选育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优势。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牧原股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4 年,在秦英林的带领下,牧原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正式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后,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布局。如今,牧原股份也已成长为市值达 2209 亿元的超级 " 猪王 "。
眼下,这头 " 猪王 ",将目光放在了港交所。
近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拟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本次 H 股发行规模将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 8%(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并授予承销商不超过 15% 的超额配售权,募集资金拟用于国际化战略推进、研发创新及公司日常运营等领域。
河南首富,又要去敲钟了
" 猪王 "2024 年的业绩十分亮眼。
2024 年,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1379.47 亿元,较上年增长 24.43%;归母净利润达到 178.81 亿元,较上年亏损 42.63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增幅高达 519.42%,实现从 2023 年大幅亏损到 2024 年大赚 18.81 亿元的惊人逆袭。
在业绩增长的同时,牧原股份还十分慷慨地进行分红,今年 3 月公布的 2024 年年度权益分配预案显示,公司将拿出 30.83 亿元进行分红,每 10 股将派发现金红利 5.72 元(含税),加上 2024 年三季度的分红,全年分红总额预计将达到 76 亿元,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分红纪录。
不过,在猪周期的影响下,牧原股份也并非一帆风顺的。
自从 2019 年非瘟暴发以来,生猪业经历过几年高猪价红利期以及几年低谷期。不少大型猪企已悉数回吐全部利润,并陷入经营困境之中。特别在 2023 年,面临了饲料原材料成本上升和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双重压力的牧原股份,在这一年公司亏损总额达 42.63 亿元。这也是牧原股份自 2014 年上市以来,录得首个全年亏损的年份。
进入 2024 年,牧原股份在一季度的财务状况仍未见好转,亏损额达到 23.79 亿元。好在,随着二季度的到来,牧原股份成功实现了财务上的逆转,实现了扭亏为盈。第三季度,牧原股份净利润更是飙升至百亿规模,全年扭亏并大赚近 200 亿元,创下净利润历史第二高。
如今,牧原股份正式启动了港股 IPO,于其自身发展而言是又一里程碑,同时也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遐想。
若牧原股份成功上市,有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公司的持续扩张和行业整合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支持与资源保障。正如很多业内分析师所言," 港股是很多中国企业布局国际化的重要桥梁和契机,牧原股份此次行动有望开启其全球化发展的新篇章。"
放眼望去,是一场汹涌而至的 "A+H" 上市潮。
3 月 25 日,宁德时代取得了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值得注意的是,项目从备案受理至获得备案通知书仅耗时 25 天,创近年来境外发行备案最快纪录之一,而这也标志着宁德时代港股上市进程正顺利推进。
在目光瞄准港交所的 " 宁王 " 之前,还有海天味业、安井食品、均胜电子、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江波龙、先导智能、晶澳科技、东鹏特饮、蓝思科技等 A 股企业。
在龙头们计划赴港 IPO 之际,港交所早有令人瞩目的 "A+H" 案例发生。3 月 10 日,赤峰黄金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今年首家 "A+H" 公司;2024 年 9 月,美的集团在港交所上市,按发行价 54.8 港元 / 股以及在港股公开发售 4.92 亿股计算,美的集团在港股公开募资金额高达 270 亿港元,刷新了港股 2024 年内规模最大 IPO;同在 2024 年 11 月,顺丰控股成功在港股上市,成为 2024 年港股仅次于美的的第二大 IPO。
众所周知,赴境外上市是境内企业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企业利用外资发展,优化公司现代化治理结构,更好融入全球经济。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能够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这不,河南首富也投身这场浩浩荡荡的赴港二次上市浪潮中。
河南人,排队 IPO
奔赴二级市场的河南人,有不少。
就在上个月,一对来自河南的兄弟俩张红超和张红甫,便创造了 2025 年最大 IPO ——蜜雪冰城。
3 月 3 日,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以门店数量计算)蜜雪集团。上市首日大幅高开报 262 港元,较上市发行价 202.5 港元暴涨近 30%,总市值当日超千亿港元,4 月 22 日数据显示,蜜雪冰城当日收盘价为 470.6 港元,总市值为 1786 亿港元。
无独有偶,2025 年开年,还有一位河南人带着企业赴美 IPO 了。
时间回到 1 月 28 日晚间,正值除夕夜,国人还围着电视收看春晚之际,来自河南漯河的万隆带着双汇国际旗下子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在纳斯达克挥起了敲钟宝锤。
在二级市场掌握一方资本帝国的河南人,远不止秦英林夫妇、张红超兄弟和万隆家族。
今年 2 月," 速冻巨头 " 安井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 "A+H" 双重上市。这是一家来自厦门的企业,但安井食品的创始人刘鸣鸣出生于河南郑州,刘鸣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工业大学当老师。但彼时全国正掀起一股下海浪潮,在大学里端了两年铁饭碗的刘鸣鸣毅然放弃安稳的生活,投身商界。
1998 年,看到国外繁荣冷冻食品行业的刘鸣鸣,认为此行业必定大有可为。于是来到渔业资源丰富的福建,决心大干一场,并于 2001 年在福建厦门创办了安井食品的前身华顺民生。后在 2017 年成功带领安井食品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而和安井食品有着紧密合作的 " 锅圈食汇 ",虽然是一家上海企业,却实实在在是在河南起家的—— 2015 年,锅圈创始人杨明超等人创立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火锅食材配送。2017 年,杨明超将面向 B 端的供应链企业改造为了一家面向 C 端的 " 食材超市 ",为消费者提供从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锅超市。也是这时,第一家锅圈零售店开在了郑州。
后来在 2019 年,锅圈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总部迁于上海。尽管如此,锅圈仍坚持 " 郑州 + 上海 " 双中心发展模式。其核心的研发中心、产品中心、品控总部、云信息中心等部门,也还保留在河南。2023 年 11 月,锅圈顶着 " 在家吃饭第一股 " 头衔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 300 亿港元。
有意思的是,有 " 粮仓 " 之称的河南,还孵化出许多食品消费巨头。
以双汇等为代表的肉制品产业、以白象等为代表的面及面制品产业、以三全食品等为代表的速冻食品产业、以卫龙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产业、以中沃等为代表的饮料产业、以十三香等为代表的调味品产业,均已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究其原因,在于河南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食品工业大省。
这片肥沃土壤上,生产了全国市场上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十分之七的水饺。
产业发展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政策的支撑引领作用。早在 2021 年,《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1 — 2025 年)的通知》便提出,到 2025 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
2024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 " 板块中,特指出 " 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 ——聚焦休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酒饮品,建立 " 产、购、储、加、销 " 一体化现代食品全产业链条。实施牧原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双汇第三工业园、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支持蜜雪冰城、锅圈食汇等企业创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正如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今年 3 月出席 2025 全球豫商大会上所言," 河南这片热土,能成事,能成大事。回顾牧原的发展,我们顺利的时候,党委政府给我们掌声;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党委政府给我们支持,有了依靠,我们心里发展踏实,这就是河南的营商环境。不仅仅是我们牧原,还有双汇、三全,还有卫龙、蜜雪冰城,都从河南走向了世界。河南真的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未来,这片肥沃土地,势必走出更多豫商登上二级市场的舞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作者:冯晓亭,36 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ddwi.cn/ddwi/8469.html发布于 2025-04-23 18:03:4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爱美网